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一線視角:激發企業參與扶貧積極性

江  南
2020年07月13日05: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和長久之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大產業帶動扶貧工作力度,關鍵是要激發企業到貧困地區投資的積極性,使企業願意來、留得住”。“願意來、留得住”,怎樣得到最大程度實現?最近,筆者走進浙江、四川兩地基層一線,探訪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進展和成效,獲得了一些有益經驗和啟示。

  2017年,錢塘江畔的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同岷江之濱的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建立結對幫扶關系,共建浙川紡織產業扶貧協作示范園。在園區建設中,兩地政府部門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調動起企業“以商引商”的積極性,市場、社會各方協同發力。目前,浙川紡織產業扶貧協作示范園已引進23家企業,簽約企業平均投資規模超過5億元。從浙川扶貧協作的探索和實踐來看,推動產業合作、產業扶貧的重要經驗,就在於精准對接受援地“所需”與幫扶地“所能”,調動企業帶動對口地區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發揮幫扶地的優勢,提升受援地發展造血能力。

  隻有產業轉移、轉型升級等需求,能夠和產業扶貧的發展需求對接得上,企業才會“願意來”。浙川紡織產業扶貧協作示范園正是精准對接了四川屏山的資源、電價等優勢和浙江紡織企業的產業轉移等需求,才得以找到“所能”和“所需”的最佳結合點。類似的例子,還有南潯·廣安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園,著眼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電梯、電機、木業等企業突破要素制約、向外轉移的迫切需求,由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承接轉移,目前已吸引多家電梯、智能家居等龍頭企業的項目落地。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升級,優質服務能夠供應得上,是企業“願意來”的重要保障。在共建扶貧協作產業園區、引導企業投資落地的過程中,浙江“最多跑一次”“畝均論英雄”等改革理念,也被借鑒到對口幫扶地區。例如,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共建的扶貧工業園,通過優化服務讓企業安心落戶。園區內項目,從談判到簽約再到入駐投產,時間最短的1個月,最長的不過3個月。

  產業扶貧尋求的是農民致富、企業盈利、經濟發展等各方面的多贏。為企業發展提供一個產業鏈配套完善、成本較低、政策和服務環境優越的可持續發展平台,才能“留得住”優質企業﹔實現多方利益共贏,產業才得以健康發展。比如,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共建扶貧協作農產品雙創園,努力做長產業鏈、配套做深精加工,實現農民創業、企業增效、園區發展三方共贏。僅青田一家貿易公司,就簽下70萬斤的花椒採購合同,每年把數萬斤平昌花椒出口到國外市場。

  讓企業真正願意來、留得住,是產業扶貧發揮長期效益、帶動持續穩定增收的關鍵,也是推動脫貧攻堅與產業振興有機融合、同步發展的關鍵。企業留得住、發展旺,產業轉起來、發展好,就可以帶動群眾就業、促進群眾增收,為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提供有力支撐。調動企業投身產業扶貧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協同發力的脫貧攻堅格局,我們就一定能完成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作者為本報浙江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13日 05 版)

(責編:牛鏞、董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