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面對行業寒冬 影院並非隻能唉聲嘆氣

周俊生

2020年05月15日07:5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面對行業寒冬 影院並非隻能唉聲嘆氣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由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化防控,影劇院、游藝廳等密閉式娛樂休閑場所將有條件開放。5月13日下午,中國疾控中心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低風險地區的影劇院可採取預約、限流的方式有條件開放,同時建議中高風險地區的影劇院暫緩營業。

  新冠肺炎疫情的長期影響,讓我國的影視行業,尤其是影劇院行業受到重創。盡管在疫情中,大多數行業的營收能力都受到了一定負面影響,但是,像電影院一樣至今未能有效復工,依然“大門緊閉”的行業卻屈指可數。幾天之前,居住在上海的我經過一家影院時,看到門口貼著的海報,宣傳的還是去年年底的影片,海報上的明星經過日晒雨淋,已經“蓬頭垢面”。不難想見,對影院的經營者和在影院工作的員工而言,這段日子該有多麼艱難,他們對“有條件開放”又該有多麼盼望。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電影院想要恢復營業,依然面臨著一系列現實困難。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要求,低風險地區的影劇院要復工,必須做好六個方面的准備,其中每一個方面的要求都不輕鬆。目前,盡管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國際疫情仍然嚴峻,面對潛在的疾病傳播風險,這些要求並不過分。但是,要不打折扣地完成這些要求,電影院必然需要增加開支,甚至需要對現有設施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造。對很多電影院來說,這是復工道路上並不容易邁過的一道“門檻”。

  更現實的問題在於,即使影劇院硬著頭皮復工,是否能夠吸引到足夠的觀眾量,保証票房收入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也要打一個問號。與疫情暴發之前相比,大多數消費者都對進入與他人密切接觸的場所高度警惕,這種警惕意識並不會隨著疫情的消退同步消退。對於許多“心有余悸”的消費者而言,走進電影院欣賞影片,畢竟不是吃飯穿衣這樣的生活剛需。因此,影劇院重開之后,其客流必然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恢復期。3月22日,在我國受疫情影響較輕的一些地方,一度有500多家影院暫時復工,然而,根據當時的統計,這些暫時復工的影院單日收入平均隻有79元。基於這一先期數據,沒人敢對影院重開后的經營狀況太過樂觀。

  但是,影劇院經營者並非隻能躲在角落裡唉聲嘆氣。面對行業的“寒冬”,從業人員完全可以展開“自救”。在筆者看來,影劇院要想“自救”,不妨另辟蹊徑,創新與常規經營不同的方式,讓觀影消費重新進入社會大眾的生活。

  在平日裡,影院最大的優勢,就是專門設計的沉浸式觀影環境,但在當下,這種密閉式的環境卻成了影院最大的局限。針對這一特殊情況,電影院不妨試著走出影廳這一密閉環境,為觀眾的觀影體驗創造新的場景。此前,一些大型商場在疫情中受到沖擊后,發展出了“線上經營”,送貨上門的模式,取得了不俗的業績。這些商場的成功之道,便在於他們打破了商場的場地局限,主動走到了消費者之間。電影院固然不可能把電影“送”到觀眾家裡,但是卻可以走出影廳,走進社區,通過設置露天電影專場的形式,讓觀眾重新與電影藝術“親密接觸”。這既能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能讓影院得到一些額外的收入。

  很長一段時間裡,電影在國內都是群眾性最強的藝術形式之一,許多中國人都對電影留有美好的回憶。疫情的肆虐,讓電影行業的發展出現了停頓,也使影院從業者元氣大傷。但對於電影院來說,走出影院,讓電影重新進入街坊鄰裡,並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就能收獲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天氣已經入夏,放映夜場露天電影已有基本的外部條件,影院不妨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之下,試著行動起來,讓廣大社區居民在這個特殊的夏天裡,以一種別具一格的形式,重新收獲到電影帶來的歡樂。

(責編:董曉偉、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