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人類文明最初的標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她解釋,在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斷了股骨的人,除非得到他人幫助,否則必死無疑,因為傷者不能打獵,也難逃野獸傷害。因此,一段受傷后愈合的股骨,表明傷者得到照顧並慢慢康復,這是文明的起點。
“愈合的股骨”說明一個道理:人們開始幫助處於困境中的同類,是人類告別野蠻走向文明的肇始,憐弱恤孤是文明的起點與初心。而今,21世紀的人類猝不及防地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中招”,確診病例突破200萬大關。大疫當前,文明的初心再度涌動出不竭的力量——有人頂著疫風勇當“逆行者”,有人自告奮勇擔當志願者,有人成為悄無聲息的捐助者……一場救死扶傷、幫扶弱者的大規模行動在全球展開。
在中國,疫情暴發后,全國各地4.2萬余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克服種種困難與挑戰,攜手攻克救治難關,書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不拋棄,不放棄——中國的抗疫斗爭中,始終將全力挽救病患生命放在第一位。據統計,湖北省已治愈80歲以上新冠肺炎患者3600多人。那位“看落日余暉”的87歲垂危老人出院了,那位108歲的患者痊愈了……不放棄每一個生命,讓“掉隊者”感受“人間值得”,這正是東方對待生命的文明底色。
國外也有很多救死扶傷、舍生取義的感人故事。歐洲“重災區”意大利,一萬多退休醫護人員應召參加抗疫,其中一名87歲老醫生堅持上前線,他說,“我是發過誓的,拯救病人是醫生的神聖職責。”美國“重災區”紐約情況危急,全國各地數萬名醫護人員自願前往參加救治。愛爾蘭疫情吃緊,愛爾蘭總理瓦拉德卡重操舊業當起醫生……意大利一名72歲的神父主動把自己的呼吸機讓給素昧平生的年輕患者,面對死亡的終極大考,他把生的希望、死的尊榮和人性的光輝留在人間。
病毒無國界,與疫魔的斗爭艱苦卓絕,打破區域間、國家間乃至心理上的羈絆,團結互助極為重要。告別初始的慌亂之后,歐盟劃撥巨資支持歐洲各國抗疫,法國擠出抗疫物資接濟鄰國,德國接收意大利重症患者,用實際行動証明歐洲一體化的生生不息。中國疫情初起之時,數十個國家伸出援手,書寫了“風月同天”的抗疫佳話。而后,中國在自身疫情尚未完全消除的情況下,盡己所能馳援100多個國家和多個國際組織。中國派出醫療專家隊伍走出國門,攜帶抗疫物資,指導和幫助眾多國家的抗疫行動。在這場全球性災難面前,中國把命運與共和人道主義放在首位,彰顯了扶助弱者的文明品格。
在武漢,人們記得一家咖啡店在疫情期間免費給醫護人員送咖啡。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一家面包房免費向失業者或經濟困難者發放面包。在澳大利亞,一對華人夫婦從中國採購口罩分發給社區裡的獨居老人,不幾日,有鄰居自發給他們送西瓜、蔬菜和鮮花,還有一位白發蒼蒼的鄰居悄悄幫他們修剪草坪……在全球抗疫的偉大斗爭中,有人拼過命,有人出過力,諸多無私襄助的凡人小事彰顯文明的廣度與溫度。
當前,疫情蔓延速度並未放緩,全球12天之內新增100萬例。與疫魔的斗爭早已超越國家、民族、種族界限,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使命。踐行文明的初心,讓更多“股骨愈合”。
放眼全球,那些醫療衛生系統脆弱的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極有可能是全球抗疫“斷掉的股骨”,需要予以高度關注。從貧困人口世界第一的非洲大陸到印度、孟加拉國等亞洲人口大國,從敘利亞難民營到戴著口罩交戰的利比亞和也門,都已有確診病例的報告,情況不容樂觀。
一是檢測能力低下。由於缺乏試劑盒與檢測能力,目前這些地區確診病例少並非疫情真實情況的呈現。飽受戰火的阿富汗,目前僅完成1800多例新冠病毒檢測,其中就有200多例呈陽性。
二是醫療資源匱乏。非洲有佔全球17%的人口,但是平均醫療支出卻僅佔各國財政支出的1%﹔在安哥拉、莫桑比克、馬裡等國家,沒有治療新冠肺炎病人的重症監護病床﹔有470萬人口的利比裡亞,全國僅有一台呼吸機……
三是抗疫措施無法做到位。勤洗手、戴口罩、禁足、保持社交距離等看似簡便易行的抗疫措施,卻是這些國家難以企及的奢望。非洲缺水,洗手是種奢侈﹔一枚醫用口罩的價格超過了敘利亞難民一天的口糧錢﹔保持社交距離,對於貧民窟中擁擠的人群而言,更是天方夜譚……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指出,人類應對疫情的能力與成敗最終取決於世界上最薄弱的醫療體系。如果不能及時對最不發達國家施以援手,最終所有的努力或將功虧一簣。在全球化時代,各國命運相連,對欠發達國家抗疫補短板、強弱項,最終讓“股骨愈合”,方能攜手挺過這場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