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無聲的關愛 滿滿的感動

魏  寅
2020年04月03日05: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高鐵站,有人駕駛小貨車送來500斤消毒液原液,沒留下任何信息便匆匆離去﹔在社區,有人購買1250個口罩免費分發給鄰居,卻謝絕採訪和拍照。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后,我們身邊不乏心系武漢的“匿名捐款”者、給醫護人員寄去“匿名禮物”的普通市民、為民警留下“匿名紅包”的熱心人……一個個默默獻出愛心的平凡身影,傳遞著無聲的關愛,給人以滿滿的感動。

  為抗擊疫情盡一份心、出一份力,種種不留痕的善行義舉,透露著一絲淡然和從容,體現出無私大愛。其實,平日裡類似的事跡並不鮮見:有的人拾金不昧而不留姓名、不求回報,有的人長期隱藏身份資助貧困山區的學生,有的人勇救落水群眾隨即消失在人海……這些“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平凡人物,堪稱身邊的凡人英雄。他們不願讓人知道自己是誰,但是人們總能真切感受到他們的存在。

  “不留痕跡”卻有存在感,看似是個悖論,實則富含哲理。這充分說明,存在感是靠實實在在的行動干出來的,與外在的、表面的“痕跡”關系不大。那些越是看淡名利、想“隱藏”自己的人,越能“彰顯”自己。即使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也會由衷地欽佩他們、敬重他們,願意在心裡給他們留一個位置。反之,如果但凡做點什麼就生怕別人不知道,時時留痕、處處留痕,搞“痕跡主義”那一套,反倒容易遭人嫌惡,難以贏得他人的認可。

  “刻畫工夫初亦苦,終然芒角了無痕。”其實,如果能放下對“痕跡”的執念,拾起對本質的追求,就可能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清代姚元之編著的《竹葉亭雜記》記載,有個人畫技一流,常常以水作畫,等到紙干了,“但存魂而已”。作畫如此,其他事情亦然。隻要用心做了,又何必在意甚至刻意留下“痕跡”給別人看呢?在共和國的史冊上,“兩彈元勛”鄧稼先埋名於戈壁,“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隱居於荒島,“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藏身於深山……他們當時所處的是偏僻荒涼的地方,所沉醉的是無人所見的事業。但這些為大眾所不知、看似不著痕跡的付出,卻描繪出最濃墨重彩、恢弘壯麗的畫卷。

  “了無痕”,既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事實証明,那些苦心孤詣想靠“留痕”達成一己之私的,往往事與願違,“聰明反被聰明誤”﹔那些返璞歸真、肯下一番“無痕”功夫的,最終卻能超越庸常,贏得尊重與認可。有句歌詞寫得好,“什麼也不說,祖國知道我”。隻要敢立下“坐冷板凳”的志向、甘於做“地平線下”的工作,燃旺胸中的一團火、深挖事業的一眼泉,那麼——即使功不在我,也必定功不唐捐﹔即使默默無聞,也終將收獲充盈的人生。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03日 04 版)

(責編:李楓、董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