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組合拳”發力 激活穩增長新動能

張敬偉

2020年02月28日07:59  來源:北京青年報
 

近段時間,在抗擊疫情的背景下,從中央到地方都將穩經濟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多地密集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細化復工任務時間表,全力推進復工復產,加快項目進度,開列年度投資清單,推出為企業降本減負舉措,打出穩經濟政策“組合拳”。

抗疫是暫時的,經濟社會發展才是主旋律。17年前的非典疫情過后,中國經濟在短暫的回落后出現了強勁反彈。目前,雖然全國疫情拐點尚未到來,但疫情蔓延勢頭得到初步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國復工復產已經超過8成,中央也出台了財稅金融等多項舉措以便解決企業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等現實難題。抗疫情、抓生產、促發展一個都不能少的格局已經形成。

中國經濟結構和2003年相比有了很大不同,百萬億元體量的中國屬於中等收入國家,處於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中國經濟要實現強勁反彈更加困難。疫情過后的中國經濟反彈需要自強而非外力。中國經濟反彈的動力,除了傳統的“三駕馬車”拉動,還需要更多新動能。

中國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制造業大國,曾經創造了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全球傳奇。但大投資也會帶來產能過程和資金浪費,花錢買增長的副產品要用“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消疴。疫情過后,傳統的撒錢投資模式不可持續,但建大樓的錢可以用來建學校、醫院和文化設施,補上教育文化和公共醫療設施的短板。

消費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受疫情影響,第一季度的消費和整個第三產業都會受到影響,線上消費受阻於物流但影響略小。因此,和17年前的非典疫情相比,互聯網經濟是當年沒有的優勢。第一季度的消費動力,有賴於線上消費來支撐。

出口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受制於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中國對美出口減少,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增多。但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的地位不改,中國依然是擁有最高外匯儲備的國家。外貿出口需要新動力,中國服務貿易依然存在逆差,補上服務貿易的短板成為當務之急。

疫情也激活、強化了疫后經濟反彈的新動能。一是疫情讓互聯網辦公、視頻連線和“互聯網+服務”從線下補充變成了線上常態。這有效降低了制度化和行政化成本,提升了行政效率和服務質量,也有助於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線上公共治理和服務,能夠提升市場主體的競爭力,對疫后經濟反彈具有促進作用。

二是線上的生活服務、在線醫療、辦公學習、消費娛樂等等得到了飛越式發展,數字經濟進入新常態。隨著5G商用的普及和終端設備的投入,中國數字經濟將從“互聯網+”升華到“人工智能新時代”,中國數字經濟的規模和質量將有更大幅度提升。

三是疫情讓資本市場得到投資者真切的關懷。如果說2月3日滬深兩市正常開市體現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自信,中國釋放1.7萬億流動性更體現了中國救市的決心,“宅在家”的股民們則有了心平氣和參與股市的機會。滬深兩市一路走高,也折射了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

四是中央各部門紛紛出台財稅金融措施,解決市場主體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難題,特別是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痼疾。中小企業有活力,不僅緩解了就業壓力也激活了市場活力,經濟反彈也就有了保障。

總之,疫情后的經濟反彈動力,不僅來自傳統引擎,而且需要新業態賦能,還要補上制度短板和堵上治理漏洞,多措並舉才是應有之義。

(責編:仝宗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