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人民日報:將制度理論研究做實做深做透

敬乂嘉
2020年02月10日05: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制度理論研究提供新的歷史機遇。學者們應抓住機遇,通過深入研究,為解決中國實際問題貢獻制度研究成果。

  ■我國制度理論研究要從中國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同時,學習和借鑒國外制度理論研究的有益成果,增強中國制度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讓中國制度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廣大學者應著眼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構筑中國制度理論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在制度理論研究上不斷邁出新步伐。

   

  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制度創制和變遷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制度對於規范、塑造、調整、優化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制度建設得好、制度競爭力強,不僅有利於提升人的積極性,也有利於實現國家發展、社會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對於什麼樣的制度是好制度,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這些思想成果既推動制度建設和創新,也帶來相關學術理論的繁榮。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帶領人民在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上進行不懈探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全會強調,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引導全黨全社會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和優越性,堅定制度自信。如何堅持和鞏固、完善和發展、遵守和執行制度,如何使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是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制度理論研究面臨的重大課題。

  把握制度理論研究的歷史機遇

  研究中國的制度理論,需要從中國制度發展的歷史邏輯出發。中國古代產生了豐富的關於國家制度和治理的思想。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危機,多種政治力量紛紛探尋新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方式,但都沒有成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國,開始自主探索實踐、改革創新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后,我們把歷史傳承、因地制宜、學習借鑒等發展路徑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中國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從歷史發展大邏輯著眼,才能正確把握中國制度理論研究的歷史使命和發展方向。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完善過程中,學者們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一,吸收借鑒人類制度文明研究成果,同時立足中國實際,積極推進中國制度理論發展完善。我們黨在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不懈探索的歷程,改革開放突破僵化認識、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的歷程,我們黨帶領人民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歷程等,為我國學者建構自主性的制度理論提供了重要實踐支撐。

  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制度理論研究迎來新的歷史機遇。2019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邁出新步伐。經濟社會發展對制度建設也提出更高要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需要通過制度建設來不斷解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需要融入制度建設中。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一系列高度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需要制度建設予以回應,在這方面我們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因此,學者們應抓住制度研究的歷史機遇,擔負起制度理論研究的歷史使命,通過深入研究,探索如何完善和創新制度以更好深化改革、提高發展質量,將制度理論研究做實做深做透,為解決中國實際問題貢獻制度研究成果。

  增強制度理論研究的自主性

  增強自主性是建構制度理論的前提。扎根本國土壤、汲取豐沛養分,制度理論研究才能具有解釋力和指導性。制度理論研究應當立足國家制度建設實踐,為國家制度的長期發展提供理論支持。當前,我國制度理論研究要從中國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努力推出能夠滿足我國現實需要的制度理論,形成體現原創性、具有時代性的研究成果。

  探索有效解決中國問題的制度理論和實踐,是發展中國制度理論的關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創新性為中國制度理論進行自主性、原創性研究提供了源頭活水和豐沃土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中國制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我們黨在制度頂層設計和整體實現路徑上的智慧,廣大人民群眾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實際治理經驗等,都是中國制度理論研究的創新生長點。

  增強研究的自主性,並不意味著要關起門來另起爐灶。理論是對一般性規律的總結,具有普遍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植根中國大地的制度體系,無疑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從世界角度來看,中國制度建設實踐中的成功經驗也為人類探索建設更好社會制度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研究中國制度,既不能脫離中國實際,也不能脫離世界孤立地考察。中國制度要解決的大量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方面的問題,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在研究中應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和借鑒他國制度理論研究的有益成果。同時,用國際社會聽得懂的話語和邏輯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制度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制度的認識和認同,讓中國制度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推動制度理論研究邁上新台階

  制度成熟和定型需要經歷一個長期過程,同樣,自主進行制度理論研究並形成體系化成果也要進行長期的艱辛探索。制度理論通常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漸發展成熟,制度理論發展也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對已有學術成果進行發掘整理,經過長期研究積累才可能實現突破。當前,廣大學者應著眼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構筑中國制度理論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在制度理論研究上不斷邁出新步伐。

  在制度復雜性日益凸顯的情況下,如何實現高質量制度供給,是制度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國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是當前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為此,制度研究的重點應包括如何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使制度建設始終堅持正確方向﹔如何確保各項制度設計充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更加有效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凝聚人民智慧﹔如何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等。此外,還應注重研究如何優化群眾和專家參與,提高制度從思想到政策、從政策到實踐的轉化效率,加強制度的回應性,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提供學理支持。

  創新是對制度理論研究的重要要求。制度理論研究要對實踐作出貢獻,關鍵在於其創新性,能夠對中國制度完善發展提供新的解釋、新的闡發。制度理論隻有增強創新性,才能具備解釋力和引領性。中國制度理論創新性的本源在於制度本身具有創新性。應堅持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努力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在提出具有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制度理念、主張、方案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

  系統性是理論體系的重要特征。成體系的理論通常是要素完整、邏輯嚴密、洞察深刻的。在我國進行制度理論研究,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需要打通學科界限,取不同學科研究范式之長,努力在核心議題、基本理論與概念、研究方法、經驗歸納等多個方面形成相互呼應和支持的完整體系。同時,還應關注如何在橫向、縱向和宏觀、中觀、微觀等層面打造相互銜接、相互融通的制度格局,如何增強制度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新技術在制度建設中的應用、機構職能和程序的優化、制度如何促進創新和發揮激勵功能等,也是制度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應不斷總結已有研究成果,逐步突破研究中的難題,不斷增強制度研究自信,推動中國制度理論研究不斷邁上新台階。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10日 09 版)

(責編:白宇、尹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