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標配AED后還要讓公眾會用敢用

張田勘

2020年01月20日08:1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標配AED后還要讓公眾會用敢用

  據媒體報道,在近日北京市兩會上,院前急救、AED(自動體外除顫儀)配置成了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兩位人大代表建議推動布設AED、加大急救培訓力度。據悉,北京今年將增加公共場所AED數量,各地鐵站均要安裝AED。多名委員提出,應通過急救知識和急救設備普及等措施,加強院前急救,為突發心臟病患者贏得急救黃金時間,並通過立法免除施救者“想救不敢救”的后顧之憂。

  從醫學上看,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多數是突發心臟病導致的心搏驟停。如果在發病現場有AED,並對發病者進行心肺復蘇(按壓心臟和人工呼吸),就有可能挽救心搏驟停者的生命。而在救護車到來之前,心搏驟停的救治主要依賴於在場人員的急救能力,通常患者倒地后的5分鐘是心搏驟停、心源性猝死的最佳搶救時間。之后,救治每延遲1分鐘,患者的死亡概率將提高7%~10%,若患者在倒地10分鐘內得不到有效救治,生還概率就十分渺茫。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中國每年死於心臟性猝死(SCD)的人數約為54.4萬人。而且,一些大城市的猝死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大城市猝死人數攀升,原因主要是城市人口增加、老齡化、生活壓力增大等。但不能忽視的是,公共場所突發心臟病很少有人施以援手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而這主要是因為人們不會用、不敢用AED,同時也不會心肺復蘇。國內外有關突發心臟病救治的數據對比也能証明這一點。中國心肺復蘇成功率僅有1%~2%,而在一些發達國家,這一數字可以達到40%甚至50%。

  民法總則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鼓勵人們勇於搶救公共場所突發疾病的患者和其他病人並免除其后顧之憂,在法律上已經沒有問題。但是,僅有法律的保護還不夠。在所有公共場所配備AED后,關鍵是如何讓人學會使用,即便不是人人都會,如果有50%以上的人會用AED,也會實施心肺復蘇,就可以把心臟性猝死人數大大降低。

  盡管AED的操作很簡單,甚至可以媲美“傻瓜相機”,但是也需要相關的培訓。對此,有很多委員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例如,讓院前急救科普、急救知識進學校、進社區﹔將急救培訓納入志願者社區服務活動內容﹔在小學階段,就把心肺復蘇和如何使用AED作為健康教育課的內容來培訓﹔對從事特殊行業的人員,如警察、社區街道工作人員、公共場所服務人員等,進行培訓。

  即便如此,AED普及情況也並不能滿足公共場所的急救需求,還需要進一步擴大AED和心肺復蘇使用的范圍。針對這種情況,已經有城市提出了新的措施。目前,北京、深圳等城市已經把AED納入信息系統,利用網絡功能智能化地現場指導公眾對突發疾病者進行急救。公共場所存放的每一台AED,都與急救中心控制台相連,隻要其中一台AED移動,啟動除顫,急救中心都能及時收到信息。這種利用信息化建設智慧城市的舉措還可以再深入一些。例如,在所有裝配有AED的地方,都連接一個語音和視頻軟件,並且配有屏幕顯示。一旦有人觸及和取下AED,軟件就可以發聲和播出視頻,教人如何操作。如此,即便是初次使用AED而忐忑不安和不敢使用的人,也可以在語音和視頻的指導下大膽操作,從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當然,在各個公共場所配備AED隻能算是智慧城市的一小部分,下一步還要應用信息時代的人工智能,設計出能在線實時播放和指導如何使用AED和心肺復蘇的軟件,這才算是建設智慧城市的真諦,更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希望AED設備及其使用方法普及的腳步,能夠邁得再大一些,再快一些。

 

(責編:段星宇、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