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縱橫:比捐款更寶貴的是精神財富

丁新科
2020年01月08日05: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日,河南農業大學77歲教授王澤霖捐出科研轉化結余8208萬元的消息引發社會關注。據媒體報道,王澤霖在沒有申請經費的情況下,先后獲得3項發明專利和12個新獸藥証書,攻克了多種重大禽病防疫難題,個人和團隊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澤霖的科研成果先后在全國20多家生物制品廠規模化生產,成果轉化率100%,平均每年為社會增加10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目前還有兩家上市公司因為使用王澤霖專利技術,需要將每年8%的市場銷售額作為專利使用費,連續12年支付給王澤霖和河南農業大學。這充分說明,那些真正經得住市場檢驗、滿足市場需求的科研成果,是不愁銷路的。企業願意為有價值的成果買單。產學研轉化機制越靈活、順暢,科研院所的一線科研人員的研究價值就越得到體現。我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像王教授一樣,從專利技術中受益。

  當然,讓我們更加欽佩的,是王澤霖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獻身國家的科研精神。對自己的成果,他認為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取得的,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學校和學院支持,沒有大家的努力,是不可能實現的。他將畢生的最大收入捐獻給學校建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是著眼未來的長遠思考,更飽含著培養人才的希望,“科研事業一定得后繼有人,這些錢隻有用到更需要的地方才有價值”。

  科研上舍得投入,生活上他卻非常簡朴,應邀到全國禽病大會作報告,穿的是兩個袖子磨破邊的秋衣。77歲的他至今還堅持一個出行原則——能步行不騎車,能騎車不坐公交,能坐公交車絕不打出租車。但為改善科研條件,王澤霖多次慷慨解囊,設立創新基金。

  與王澤霖一樣,還有很多優秀科研工作者。耄耋先生張效房,99歲仍奔波在臨床一線,守護群眾健康安全﹔“時代楷模”陳俊武至誠報國,推動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多年來堅持奮戰在科研一線……他們獻身事業、獻身國家的崇高信念,持續進取、永不滿足的工作狀態,追求卓越、無私奉獻的工匠精神,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風范境界,標注了人生高度,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磊落平生無限愛,盡付無言歌。從老一輩優秀科研工作者身上汲取智慧與力量,主動扛起建設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建功立業新時代,創新動力必將更加激昂澎湃。

  (摘編自1月6日《河南日報》,原題為《讀懂農大教授捐獻的深意》)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08日 05 版)

(責編:楊光宇、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