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從“新京張”看百年巨變

陸婭楠
2020年01月08日05: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1909年10月2日,中國自主設計建設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正式通車,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論調。2019年12月30日,世界上首條時速350公裡的智能高鐵——京張高鐵正式通車,開啟了世界智能高鐵的先河。

  “莽莽神州,豈長貧弱?曰富、曰強,首賴工學。”這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在《敬告青年工學家》中的疾呼。百余年,從這裡出發,又在這裡夢圓。京張線上的一草一木可以作証,京張之變、鐵路之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從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進水平,從時速35公裡到350公裡,京張線見証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也見証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

  回想京張鐵路動工時,竟沒有一寸鐵路是中國自己造的,甚至有外國人狂妄地斷言,“中國造此路之工程師尚未誕生!”如今,航拍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如銀龍穿梭,3.5萬公裡高鐵網讓身處天南海北的中國人“遠在天涯,近在咫尺”。自主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荷載最重的重載鐵路,擁有世界上運營時速最快的智能鐵路,自動駕駛、智能體檢的高鐵面世……一項項填補空白的“世界之最”,正是中國人攻堅克難、矢志創新的最佳寫照。

  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老京張”的修建可謂步履維艱。由於八達嶺段坡度較大,施工裝備有限、投入經費不足,工人靠肩挑手鑿才打通了長度僅一公裡的八達嶺隧道,為此,詹天佑不得不設計了省工卻耗時的“人”字形鐵路。而“新京張”配備最大台車、最智能盾構機、最快鋪軌機,全周期智能建造、智能運維,12公裡的新八達嶺隧道內更建成了埋深102米的“世界最深高鐵站”。施工裝備與建造技術之變,正是中國躋身建造強國的生動縮影。

  京張鐵路百年跨越,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鐵路猶如“萬國機車博物館”,總裡程僅2萬公裡左右,其中一半還處於癱瘓狀態。人們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但面對崇山峻嶺,財力不足,如何能夠“鑽山入地”?核心技術買不來、求不到,如何實現自主研發、后來居上?事實証明,隻有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全國一盤大棋,打破部門界限,眾人握指成拳,讓中國高鐵建設勢如破竹。同樣依靠這一法寶,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現代化歷程中的發展奇跡。

  京張高鐵通車,不僅是鐵路之變,更將帶來發展巨變。人們說:高鐵投資在路上,效益卻在路外。高鐵發車頻次多、速度快,能大幅帶動人流、信息流,增強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高鐵使沿線旅游業更熱、服務業更火,這將大幅刺激消費,撬動沿線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區域融合和鄉村振興的步伐。尤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看,“老京張”到“新京張”的嬗變更顯影響深遠。

  在京張高鐵的首發列車上,有一群前往北醫三院崇禮院區的醫生。他們感嘆:“過去往返崇禮,路上要顛簸七八個小時,醫生的時間精力都浪費在路上﹔有了高鐵,更多優質醫療資源可以下沉,河北小縣城的鄉親們可以在家門口就享受北京的優質醫療。”隨著崇禮醫院升級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這座“山連山、溝套溝”的縣城還將被賦予醫療康養產業新競爭力,冰雪小鎮的未來明明就是暖意融融。交通先行、產業扎根、健康開花、就業結果,這正是京張高鐵給百姓帶來的最真切的福利。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08日 05 版)

(責編:楊光宇、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