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傷醫案件尤其是惡性傷醫案件有所減少,但哪怕隻發生了一起惡性傷醫案件,就可能讓許多人改善醫患關系的努力功虧一簣。必須架起醫患之間理性溝通的橋梁,做好在醫院內設警務工作站、對醫鬧者實施聯合懲戒等工作,嚴懲危害醫務人員健康和生命的犯罪行為,保証醫務人員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日前,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首次全中文刊發一篇中國學者的文章《給父親的一封信》,刷爆了醫務工作者的朋友圈。《柳葉刀》今年設立伍連德論文獎,征集中國醫生表達自己觀點和關注醫療實踐的文章,該刊共收到130份投稿,均較好地展現了中國當代醫生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從業中面臨的巨大壓力。譚文斐醫生的《給父親的一封信》脫穎而出,成為12篇被選中的文章之一。
《給父親的一封信》能夠被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收錄,是因為信中表達了同為醫生的兒子對父親真摯的情感。信的語言不算華麗,但生活氣息十分濃厚,人情味十足,不失為描寫親情的一篇好文章。更重要的是,這封信寫盡了醫生的辛酸,其中最引為注目的,是兒子追述父親生前當醫生時的兩個細節,以及自己繼承父親遺志選擇做醫生的心路歷程。兩代醫務工作者無怨無悔的選擇,透出令人動容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輝。
譚文斐醫生的父親生前當醫生時,曾發生過兩次醫療事故。第一次發生在1974年,一名做了胃大部切除手術的患者沒有完全清醒,后來因誤吸導致窒息死亡,當時醫院院長出面解決糾紛,被患者家屬毆打,全院停止工作三天。第二次發生在1993年,一名患者麻醉拔管時嗆咳,血壓急劇上升,導致動脈瘤再次破裂,患者死在手術台上。當時醫院主管副院長命令全院停止手術一天,鬧得滿城風雨。
譚文斐的父親生前是一位醫術高超、深受患者喜愛的醫生,但即使是這樣的好醫生,也經歷了兩次醫療事故和“醫鬧”事件,以至於一夜之間雙鬢斑白,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這封信對於醫務人員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醫療具有太多不確定的風險,而普通民眾對這些風險缺乏足夠的了解和理解,難免會存在不同看法,甚至發生糾紛,當醫療事故或糾紛到來,關鍵要找到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
這封信對患者和家屬無疑具有更大的啟示意義:由於醫療具有太多不確定的風險,醫療行為總會面臨兩難選擇,沒有哪位醫生能夠確保永遠不會出錯,患者“人財兩空”有時真是難以避免的結果。如果對醫療后果難以接受就遷怒於醫生,必然會給醫生帶來難以承受的負擔,而在這種巨大承壓之下,醫生往往會縮手縮腳,不敢替患者作出決定,甚至出現兩敗俱傷的結局。
醫療事故和糾紛很難完全避免,關鍵是要對發生醫療事故和糾紛的概率加以控制。近年來,傷醫案件尤其是惡性傷醫案件有所減少,但哪怕隻發生了一起惡性傷醫案件,就可能讓許多人改善醫患關系的努力功虧一簣。必須將預防傷醫案件的關口前移,用預防和嚴懲相結合的方式確保防患於未然,醫患關系撕裂的傷口才能逐漸痊愈。
12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該法多款條文對傷醫行為做出明確界定和嚴厲處罰,特別規定醫療衛生人員的人身安全、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侵犯醫療衛生人員人格尊嚴。當前,必須高度重視社會快速發展導致的醫患關系變化,盡快在醫患之間架起理性溝通、相互體諒的橋梁,切實做好在醫院內設警務工作站、對醫鬧者實施聯合懲戒等工作,嚴懲危害醫務人員健康和生命的犯罪行為,保証醫務人員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在此語境下研讀譚文斐醫生寫給已故醫生父親的一封信,不僅可以深切體會到醫生的辛酸與沉重,對於增進醫患雙方互信、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