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一線視角:災害未至,“防”字先行

喻思南
2019年12月18日05: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構建科學的防災減災機制,准確把握自然災害的“脾氣”,找到並創造減少損失的條件和環境

  

  位於北天山腳下的新疆精河縣托裡鎮葉裡斯南也肯村,距離兩年多前的精河6.6級地震震中僅約30公裡,是當時受災最嚴重的村子之一。不久前,記者來到這裡採訪發現,如今村庄欣欣向榮,村民農事有序,地震的創傷已經遠去。

  有人說,新疆地廣人稀,地震損失自然小。其實並不盡然。新疆地處歐亞地震帶,多條大斷裂帶分布其間,地震活躍,6級以上地震平均每年發生1次,5級地震則有5次左右。而且新疆的活動斷裂帶主要在山前地帶,破壞性地震集中,同時這裡也是人口密集的綠洲。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些年,當地之所以能把地震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傷害盡可能降低,有兩件事作用不小。

  一是當地幫助農民興建抗震房,提高房屋抗震設防能力。新疆的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大多數因房屋坍塌引起。早些年村民住的多是土坯房,幾根木頭就撐起了房子的框架,根本達不到抗震要求。2004年新疆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抗震安居工程,截至2018年底,已完成約238萬戶建設或改造。這些抗震房樹起了保護生命財產的第一道屏障。

  二是常態化的應急教育,培養了群眾較好的自救意識。躲避地震,第一反應非常重要,在短暫的自救黃金時間,要快速做出正確判斷,這需要日常的訓練。葉裡斯南也肯村村民在生死攸關時刻,及時緊急逃生,就離不開當地干部組織的地震應急演練和培訓。如今,在新疆的很多中小學和社區,應急避險疏散演練都是定期的“必修課”。

  不論是建抗震安居房,還是提升民眾的安全意識和應急能力,都體現出以防為主、把防災減災工作做到前頭的理念。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無法完全掌握地震的發生規律。但面對潛在的自然風險,我們並非隻能被動應對,最好的辦法是構建科學的防災減災機制,准確把握自然災害的“脾氣”,找到並創造減少損失的條件和環境。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這提示我們,災害未至,“防”字先行。順應防災減災規律積極作為,充分運用好、調配好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是我們已經取得的重要防災減災經驗。許多未雨綢繆的防范措施,可以繼續做在前面。比如,逐漸恢復自然河道和濕地,有助於化水害為水利﹔植樹造林涵養水源,建好水庫夏蓄冬放,有利於消除旱年的隱憂,等等。樹立整體生態觀,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原則,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是我們實現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鍵。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優化國家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作出重要部署。以此為遵循,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才能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提供更有力保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力量。

  (作者為本報經濟社會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18日 05 版)

(責編:馮粒、董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