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治理欠薪的好制度何以成了“空中樓閣”?

林琳

2019年12月04日08:10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社評】治理欠薪的好制度何以成了“空中樓閣”?

  永遠不能低估一些人玩變通、把“好經”念歪的能量。不能因為制度出台了、文件下發了,便認為沒啥事了,而要看看那些好制度出了“中南海”之后,走了多遠?有沒有走到迫切期盼它們的人群中?半路上是不是出現了“攔路虎”?

  12月2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跟隨農民工去討薪”的來信調查——2017年3月,100多名農民工開始在四川宜賓市高縣“龍灣國際”樓盤工地上施工,兩年多來,由於工程承包商在工資卡上做手腳,農民工至今沒有拿到600多萬元的工資﹔即便是2019年1月開發商直接對接農民工所在的勞務公司后,農民工也隻領到過一次工資,又被拖欠了幾百萬元。

  記者記錄、還原了跟隨農民工討薪的過程,其間,欠薪主體工程承包商和開發商的態度、做法,本應幫助農民工討薪的當地住建、人社等職能部門的說辭和作為,一一被呈現。不得不套用一句2019年流行語——“農民工太難了”。辛辛苦苦打了兩年工,被拖欠了好幾百萬元的工資,家裡的老人、孩子怎麼養?自己的日子怎麼過?承包商在工資卡上做手腳、開發商簽協議時不蓋章、職能部門“踢皮球”,即便獲得了權威媒體的幫助,農民工依然沒拿到被拖欠的工資。這是治理欠薪的正確姿勢嗎?

  給農民工工資建立專戶、工資實名制發放、對欠薪企業實行聯合懲戒、建立農民工工資預儲金制度、嚴厲打擊惡意欠薪犯罪……近年來,為治理欠薪、幫助農民工討薪,從中央到地方、從行政到司法,一直在努力,不斷建立健全也積極創新著各種制度和手段。在不少地方,欠薪發生的勢頭得到明顯遏制。年底之時,群體性討薪事件大幅減少,據統計,2008年農民工欠薪率是4%,2018年是0.6%左右。

  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上述事件被曝光了。首先,是承包商的“下有對策”。根據治理欠薪的相關規定,農民工工資應設立專門賬戶,專款專用,有些地方還要求必須按月發放,這本被視為一項非常給力的制度創新,可承包商有手腕,雖然給農民工辦理了工資專戶,但要求統一設置密碼,統一上交管理。也就是說,銀行卡根本不在農民工手裡,怎麼取、怎麼用,承包商說了算,承包商完全可以“快捷”地冒領、挪用農民工工資——這波變通、架空好制度的操作實在是太“嫻熟”了。

  其次,是開發商的挖坑設套。其承諾先行墊付農民工被拖欠的工資,結果協議上隻有簽字沒有蓋章,同時又聲明“簽字並蓋章后生效”——農民工如何防得住這等手段和算計?

  治理欠薪千萬條,難抵“變通”這一條。一邊是農民工的質朴勤勞,一邊是商家、資本的伎倆多多。如此實力懸殊的博弈,結果不言而喻。

  殘酷的現實或許是最好的課堂。上述事件提醒相關部門,推出好的制度、政策保障農民工的權益自是必須,但永遠不能低估一些人玩變通、把“好經”念歪的能量。農民工的弱勢地位決定了相關職能部門必須竭盡全力地為其撐腰,不能因為制度出台了、文件下發了,便認為沒啥事了,而要看看那些好制度出了“中南海”之后,走了多遠?有沒有走到迫切期盼它們的人群中?半路上是不是出現了“攔路虎”?

  上述事件中,相關監管部門的態度讓人遺憾和無語。在農民工登門詢問討薪進展時,被告知“你們報的工資表需要修改”“手頭上的事情太多了”“去找行業主管部門,或者去法院起訴”——真是打得一手好太極,踢得一腳好皮球!這無論如何不是職能部門應有的工作態度。

  這盡管是一個地方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個案,但其暴露出的相關單位、人員干擾、阻斷制度落實,讓好制度成為“空中樓閣”的情況,必須引起重視。而除了治理欠薪,社會治理中的不少領域也存在類似“說歸說、做歸做”“說得好聽、做得難看”等口惠而實不至的情況。

  “到2020年,形成制度完備、責任落實、監管有力的治理格局,使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得到根本遏制,努力實現基本無拖欠。” 這是國務院提出的明確要求。2020年,近在眼前。

(責編:段星宇、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