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情感咨詢不該是“套路騙”的代名詞

王丹

2019年11月19日08:0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情感咨詢不該是“套路騙”的代名詞

為挽回一段感情而大手筆支付幾千甚至上萬元購買“情感挽回”服務,最后卻落得人財兩空,繼而以未兌現承諾的服務為由要求退款,又反遭“霸王條款”要挾……據媒體報道,不少人落入情感服務陷阱而不得已發起維權。

單身的求脫單,處於戀愛和婚姻關系中的則求挽回感情,永遠有人在愛與感情中受傷,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情買單”,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哪怕只是治愈自己。“情感挽回”等服務瞄准的正是這一塊大蛋糕。互聯網情感咨詢平台的崛起讓線上咨詢體驗更順暢,“私課+內容+定制方案”等營銷手段的日臻“成熟”,也刺激產生了一部分原本並不存在的情感服務需求。

不得不承認,這些專做情感生意的服務提供者們深諳人類心理和大眾傳播規律。在情傷面前,沒有什麼是一個超預期的承諾和目標不能俘獲的。十分肯定的承諾、極力凸顯“專屬”的計劃、讓人熱血沸騰的各色方案,使不少人沖動戰勝理性,雙手奉上錢包,祈求“被拯救”。但正如一名當事人事后稱,“在疲倦的時候,很容易被乘虛而入”。如果一個情感服務提供者滿臉微笑拿出一份權責明顯不對等的合同文本,人們又能指望它提供多少有誠意的服務呢?

付款前承諾的“專屬”,不過是付款后的各種模版話術和套路。明明是不同的情感關系和問題,卻非要用幾把大同小異的“鑰匙”去開“鎖”,結果可想而知。商家把所謂的“愛的能力”簡化為像烹飪一樣可以按步驟“自學成才”的事情,遮蔽了人類感情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這無異於赤裸裸的出於商業利益的欺騙,這也是這些服務提供者最遭詬病的地方。

用流水線操作解決自身情感問題,不少人嘲諷這些購買“情感挽回”服務的消費者“該”,認為這是他們交的一筆智商稅。這是他們的問題,但也並不是問題的全部。

有專家指出,在發達國家,平均每300至500個家庭就有一個婚姻家庭咨詢師。在我國,雖然目前還沒有關於這一職業群體規模的確切數字,但存在巨大缺口是學界共識。2018年4月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2002名受訪者中有超過半數的人建議各地民政局配備婚姻家庭咨詢師,建議鼓勵發展婚姻咨詢行業。可以作為佐証的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千人擁有一個心理咨詢師是健康社會的平衡點,據估算,單是心理咨詢師一項,中國的缺口就在百萬以上。

為情所困的人們,總是急於找到一個“樹洞”作為情緒出口,並希望能有一位稱職的“醫生”為自己作出診斷,最好還能開出藥方。當符合職業規范的心理與情感咨詢服務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時,在虛擬空間的距離和心理距離上都與人們更為接近的那些“偽咨詢師”自然就成為更多人的選擇,在精心設置的環環套路面前,最初的那點防備完全無法招架。

綜觀對多平台的情感咨詢服務投訴,從側面暴露了相關部門的監管滯后,順“投訴”摸瓜,將對一些平台和服務提供者的違法行為進行精准打擊,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為重要的是,有關方面要正視並積極回應社會上日益強烈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咨詢服務需求,加大相關人才和服務供給,緩解供需缺口,引導行業朝著規范化、專業化方向良性發展。讓情感咨詢這門生意不再總是與“套路”“陷阱”等負面詞匯相伴出現。

(責編:段星宇、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