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求職平台賺錢,別昧了良心

甄奇

2019年11月18日18:19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時下,各種各樣的互聯網求職服務平台頗為火熱,在給求職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些讓人防不勝防的“坑”和“套路”。日前,人民日報“來信調查”欄目就網絡求職平台展開了調查,暴露出來個別平台夸大宣傳、非法牟利等問題值得職能部門和廣大求職者高度警惕。

不少求職培訓項目收費不菲,但是課程性價比低、起不到實質性作用﹔有的打著“付費內推”的旗號,企業實習每月動輒要交上萬元﹔還有的求職平台涉嫌發布違法虛假廣告,對外宣傳時聲稱與各大公司有合作……從調查的結果來看,類似這樣的現象在互聯網求職服務中比較常見。現實中,求職者往往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地位,心態又比較焦慮,造成了求職平台的“套路”屢試不爽,結果往往是花了大價錢,沒有得到應有的求職服務,被坑的有苦說不出。

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服務覆蓋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求職作為一個垂直細分領域,擁有可觀的市場空間,受到關注不難理解。問題在於,如何把好的創意轉化成好的產品,如何利用互聯網提升服務的品質,這是互聯網創新必須思考的課題,也是必須堅守的價值。倘若一味盯著求職者的腰包,讓“套路”代替了服務的品質,靠販賣焦慮來牟利,這樣的平台做的再大也是可恥的,這樣賺到的錢,也是昧著良心的。

今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致2019屆高校畢業生的公開信中提醒畢業生,求職中要注意防范中介機構亂收費、用人單位扣証件、培訓就業被貸款等陷阱。客觀來說,網絡求職服務平台存在的問題,有的是傳統中介服務中長期存在的,有的是借助互聯網形式發展起來的。把求職平台規范好引導好,需要相關職能部門更為及時的發揮作用。尤其是針對虛假宣傳、侵害求職者利益的行為,不能聽之任之,更不能停留在提醒階段,處罰必須有力、監管必須跟上。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互聯網招聘用戶規模約為1.92億,同比增長15.0%;預計2019年互聯網招聘用戶規模將超過2億。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年初,在線求職招聘市場規模一路走高,裝機量突破6000萬大關。龐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令人期待的行業前景。但越是市場蓬勃發展的時候,相關企業越是需要檢視自己的行為、建立起行業規范。一方面要立足長遠設計商業模式,竭澤而漁的做法要不得,另一方面及時把破壞規則的踢出去,避免個別平台存在的問題毀了市場這鍋好粥。

既要看到網絡求職平台帶來的利好,也要規避可能存在的誤區和歧途,這是對待求職平台的正確態度。實際上,很多學生的確從求職項目中獲益,獲得了求職信息、提升了個人技能,不少求職平台也靠良好的服務贏得了口碑和市場的認可。這告訴我們,唯有加強規范和引導形成良性循環,才能讓求職的成本更低一點,讓不斷壯大的市場更健康一些。

【相關閱讀】

來信調查:平台求職要避開這些“坑”

(責編:董曉偉、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