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中國夢
人民日報:駐村幫扶要沉得下立得穩
2015年7月,我來到河北省沽源縣閃電河鄉石頭坑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始了一場和貧困的較量。還記得山脊、溝壑、夜路和壩上高寒地區的寒風,難忘駐村期間與當地老百姓結下的深情厚誼,更感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和5G技術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潛力。能不能像石頭一樣沉得下、立得穩,檢驗工作成效,考驗工作水平。
作風要像石頭那樣“沉”。脫貧攻堅事務繁雜,第一書記必須“沉”到群眾中,甘當“小學生”,樂坐“矮板凳”,坐熱“冷板凳”,傾聽群眾的困難、苦衷、隱言,以愛心呵護群眾,懷真心幫助群眾,用公心贏得群眾。努力做到“群眾有所呼,我有所應﹔群眾有所盼,我有所為”,借助群眾的眼睛找不足,遵循群眾的意願改作風,集中群眾的智慧解難題,順應群眾的期盼謀發展。
工作要像石頭那樣“實”。為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動力,我們在村裡開展思想互助、勞動互助、生產互助、生活互助活動,逐步建立感情激勵、談心激勵、種植養殖激勵等機制。聯系多家出版機構捐贈圖書、捐資助學,改善學生的學習條件﹔聯系協調重點醫院,開展人員培訓和遠程診療﹔聯系交通部門延長運行路線,解決群眾出行問題……把解決思想問題、心理問題和生產生活難題結合起來,更好為老百姓排憂解難。
產業要像石頭那樣“硬”。發展產業是脫貧之本、富民之基,抓好產業發展,就抓住了扶貧工作關鍵。駐村期間,我們牢固樹立產業第一的理念,堅持用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扎實推進產業發展。一方面多方出力,通過專項扶貧資金建起光伏農業、光伏發電等產業﹔另一方面因地制宜,不斷發展完善當地蔬菜產業、肉牛肉羊養殖產業、莜麥胡麥藜麥產業、高蛋白桑等產業。在產業合作社的帶動下,我們逐步解決60周歲以上沒有勞動能力的困難家庭養老分紅問題。文化廣場建起來了,路燈亮起來了,自來水通起來了,結束了石頭坑村沒有路燈、自來水和文化設施的歷史。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沒有實打實的方法、不動真碰硬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脫貧致富就無從談起。沉下去、實起來,培養硬功夫、真本事,如此才能讓駐村幫扶有效果,讓脫貧致富成為現實。
(作者為中國聯通職工,曾擔任河北省沽源縣閃電河鄉石頭坑村第一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13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