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雙11”數據背后真誠更可貴

金雨紅

2019年11月12日08:09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雙11”數據背后真誠更可貴

  “雙11”本質是讓利促銷的購物活動,恰當的營銷方式既可以優惠消費者,又可以提升品牌形象。廉價與虛假宣傳刺激“套”得了消費者一時,贏不了企業長久發展。購物狂歡並不是盲目買買買,商家營銷策略應多一點真誠,少一些套路,隻有健康持久地獲得消費者信賴,才能讓“雙11”不斷創造世界電商的中國奇跡。

  今年“雙11”迎來自己的第11年,階段性成交額等各項指標又攀上了一個新高度。來自世界20萬個品牌參與了這次全球規模的數字經濟體聯動,其中有5萬個新品牌新商家是首次參加,官方旗艦店集體推出的折扣措施,為用戶節省至少500億元。借著進博會的東風,數千個歐洲品牌紛紛加入“雙11”,這也被看做是中歐貿易持續向上的信號。(相關報道見A9版)

  “如果你是一個有抱負的品牌,就必須參與進來。”有全球數據分析公司如此說。今年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多個進口品牌深度參與進來,令“雙11”成為國內外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多消費者足不出戶“買全球”,與世界人民“共享一個購物車”。“雙11”從無到有,見証了互聯網技術進步帶來的消費熱潮和消費升級,巨變背后是中國經濟和消費的持續增長。連續5年,消費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更重要的是,消費升級體現了產品品質的提升和創新,美妝個護、鞋包服飾、手機數碼與家用電器等成為“雙11”新品快速發展領域,新消費帶來的內需潛力釋放剛剛開始,未來可期還有不少提升空間。

  創造巨額成交量的購物狂歡,與“雙11”每年花樣繁多、層出不窮的促銷方式密不可分。預售、秒殺、滿減、疊加、領券、返現、津貼、簽到、定金、送禮……令人眼花繚亂,這些手段既被消費者津津樂道,又被消費者吐槽詬病。今年,利用社交網絡裂變特點,電商又推出“組隊蓋樓PK”“建群助力搶紅包”等挖潛方法聚集人氣,沖流量沖銷量。玩法越來越復雜,為了爭取最低價格,消費者需要“燒腦”計算各種優惠規則,還要防范一些商家的各種套路。先漲后降、不降反升、虛假宣傳等“陷阱”,讓消費者避之不及。

  直播帶貨在今年的營銷方式中異軍突起,成為品牌商家的最大增長點。以美妝行業為例,直播商家數量成倍增長。數據顯示,12萬主播每日幾乎不間斷地輪番直播,為品牌帶來了傳奇般的巨額銷量。直播帶貨像是手機時代的“電視購物”,網紅主播體驗式促銷手段極具感染力和誘惑力,消費者購買商品更像是參與虛擬陪伴的慰藉,容易沖動下單。

  電商平台已不僅僅是一個購物平台,更是大量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起源地。根據今年“雙11”購物消費特點,為保護消費者利益,市場監管部門動作更加主動。“雙11”前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召開規范網絡經營活動行政指導座談會,要求嚴格遵守《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法規,禁止電商不擇手段博眼球、打擦邊球,片面追求流量和銷量等行為﹔京滬兩地市場監管等部門主動“約談”京東、天貓、拼多多、美團等幾十家電商,從多個方面督促電商企業規范促銷行為。

  針對直播帶貨,廣電總局專門下發通知,要求“雙11”期間加強規范網絡視聽電子商務直播節目和廣告節目服務內容規范,節目中不得包含低俗、庸俗、媚俗的情節或鏡頭,嚴禁丑聞劣跡者發聲出鏡。直播節目和廣告節目用語要文明、規范,不得夸大其詞,不得欺詐和誤導消費者。

  “雙11”購物節年年火爆,驚人數據背后的東西更值得思量。無論什麼樣的新形式出現,“雙11”的本質是讓利促銷購物活動,恰當的營銷方式既可以優惠消費者,又可以提升品牌形象。在高端化、個性化和多元化消費升級趨勢中,企業實力靠的是品牌質量和口碑,廉價與虛假宣傳刺激“套”得了消費者一時,贏不了企業長久發展。購物狂歡並不是盲目買買買,商家營銷策略應多一點真誠,少一些套路,隻有健康持久地獲得消費者信賴,才能讓“雙11”不斷創造世界電商的中國奇跡。

(責編:董曉偉、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