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南方要不要集中供暖,不妨一城一策

夏研

2019年11月11日08:1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南方要不要集中供暖,不妨一城一策

日前,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在部分南方城市,冬天“取暖靠抖”的情況已發生明顯變化。近年來,湖北武漢、安徽合肥、湖南長沙等城市的部分城區,在冬季已開始進行集中供暖,有的城市則正在規劃建設供暖項目。

據報道,20世紀50年代,中國以北緯33度附近的“秦嶺—淮河”為界,劃分了一條集中供暖分界線,分界線北邊的城市由政府統一建設集中供暖系統。50年過去,這條線依然與今日中國的供暖狀況大致符合。同樣的,50年過去,南方人關於“冬天冷、求暖氣”的呼聲也一直存在。

“近幾年,每逢合肥市‘兩會’召開,就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推進城市集中供暖工作的建議、提案”,“在啟動該市(揚州)片區集中供暖設施建設前,不斷有市民打電話咨詢,希望早日實現集中供暖”……報道中描寫的細節,在互聯網上也不難找到印証,打開一條相關新聞評論,供暖的呼聲隨處可見。

“冬天室內,北方人穿著短袖,南方人瑟瑟發抖……”在互聯網上,關於南北方冬季差別的段子不絕於耳。因為沒有暖氣,所以“取暖基本靠抖”“洗澡需要勇氣”“被子壓到喘不了氣”,這些差不多就是冬季南方室內的真實寫照。人的體感如此不適,南方冬季如此可畏,也大可思考一下:這是不是比“北緯33度”更具說服力的供暖理由?

武漢、合肥、長沙等地開始集中供暖,就是對居民呼聲的回應。相比50年前,今日中國的發展程度早已不至於因集中供暖捉襟見肘,更何況是經濟表現更加出色的南方。有訴求也有條件,嘗試進行集中供暖,讓南方人過上愜意自如的冬天,當然應當持開放乃至鼓勵的態度。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南方的集中供暖就該草草上馬、迅速推進。如報道中所言:“一些城市城建部門負責人認為,南方每年的供暖周期短,集中供暖設施利用率低,北方統一集中供暖模式不適合南方。記者隨機採訪了合肥市兩個暖氣管道進入已有10年左右的小區,發現仍有大約30%的業主沒有開通暖氣。”可見,南方如何集中供暖,也面臨著自身地域特有的問題。何況南方也是廣闊的地域概念,冬季溫差明顯,這無疑也為供暖共識的達成制造了不同意見。

而南方也大可不必循著粗線條的政策制定路徑,各地不妨細致評估自然及經濟狀況,以民眾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再決定是否供暖、如何供暖。同時,也可避免北方供暖的經驗教訓,如在供暖時盡可能安排清潔能源,防止霧霾伴隨而至。更重要的是,南方供暖當作出財政上的安排,如當地確實需要暖氣,應該確保暖氣不是“部分單位”“高檔小區”的專享,要兼顧普惠。

南方是否集中供暖,已經持續討論多年,目前尚未有統一意見。隻不過有一個方向當明確:在是否供暖的問題上,一條宏觀筆直的地理線條,終究抵不過具體微觀的身體感受。后者,更該成為政策制定者所考慮的因素。

(責編:段星宇、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