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讓鐫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來

練洪洋

2019年11月05日08:45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讓鐫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文明很脆弱,又很有韌性,哪怕長期隱沒在歷史塵煙中,隻要一個偶然的機會,它就會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甲骨文就是如此。120年前,國子監祭酒王懿榮首次確認中藥“龍骨”上的“劃痕”是上古文字,一錘定音驚天下。從“甲骨四堂”到“甲骨五老”,一代代學者薪火相傳,挖掘與研究已持續兩甲子,取得豐碩成果。

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是中華文明的“標志物”之一,也是解開中華文明拼圖的一串鑰匙,象征意義與現實意義兼備。同時,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也為推動世界文明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2018年10月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回首來時路,甲骨文的發現、研究之路充滿坎坷,令人感慨。120年前,甲骨文發現之初,國家仍處於積貧積弱的歷史隧道中。當時出土的不少甲骨被外國人巧取豪奪,蒙塵異國他鄉,給我們留下傷痛和遺憾。盛世修志,正當其時。今日之中國,發展迅猛,國力強盛。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發展,甲骨文研究也迎來了新機遇。繼往開來,將甲骨文研究好,需要一大批學有所長、術有專攻的學者投入研究,爭取有所突破。與此同時,甲骨文研究要走出“象牙之塔”,讓刻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來,體現出了甲骨文獨特的時代價值。活化之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讓甲骨文冒熱氣。畢竟甲骨文是古老文字,歷經三千多年歲月,多半變得不可識。在已發現的5000多個甲骨文字中,明確被破譯的隻有1500字左右,余下3000多字,考釋難度極大。要讓甲骨文為公眾知曉,要不斷提高它的出鏡率和熱辣度,像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一樣,做好普及工作。

其二,使甲骨文接地氣。在應用中認知、在認知中應用,應用是活化文明的最好途徑,甲骨文也不例外。甲骨文距離今天生活太久遠,在公眾日常生活中應用有一定的難度,但不妨礙它在一些特殊場景中應用。譬如,之前有人用甲骨文制作微信“表情包”,因其形象、有趣而頗受用戶青睞,極富創意。

其三,為甲骨文攢人氣。中國文字博物館於2016年發出“辨識一字10萬元”的“懸賞令”,迄今已有一人獲獎﹔不久前,第二次活動開鑼,依然“一字10萬元”。可以說,普通公眾贏取巨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志在參與,此舉有助於提升公眾對甲骨文的認知,由此聚集起的人氣對甲骨文研究也大有裨益。

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既要有學者去研究,也要有文化人去推廣,讓它活在當下。

 

(責編:段星宇、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