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現場評論:讓商貿與文化“同台唱戲”

李洪興
2019年11月04日05: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經濟轉型打基礎,文化交流樹品牌,產業特色與文化交融打開了一幅絢麗畫卷

  

  巴蜀人常說,“吃在四川,味在自貢”,這源於自貢的“鹽”。自貢因鹽而興、因鹽設市,不僅養成了獨特滋味,也書寫著發展故事。

  “千年鹽都”的味道,不隻有咸味,更是一股“鮮”味。“老鹽場1957”外觀上雖是舊廠房,卻還保留了井鹽生產的痕跡,這個自貢過去最大制鹽廠大安鹽廠老廠區的工業遺址,傳承著鹽文化,也散發著時代氣息。餐飲服務、動漫制作、藝術展覽、群眾休閑……在保護中開發利用的古鹽場,借助“工業遺存+現代藝術+地域文化”的創新之舉,完成了一次富於活力的發展轉型。

  老鹽場的蛻變,是自貢這座老工業城市轉型的縮影。見証過鹽井周圍木制井架“天車林立”的繁榮,也經歷過耗能高、污染大、利潤低的陣痛,如今再看曾經高聳的井架“天車”、沿江運輸的繁忙貨船,黑白照片裡傳遞出的發展活力,仿佛還能讓人聽到打鹽井、提鹵水、熬鹽鍋、運鹽堆時喊出的號子聲。技術在變、需求在變、市場在變,產業要求也在變,讓人們對城市的期待發生變化。轉型,勢在必行﹔轉變,要另辟新徑。

  產業相對單一的老工業城市轉型,若延續輝煌,就要寫好新發展的文章。“鹽都”又是“燈城”,有著800年歷史的彩燈制作傳統,“借燈發展”帶動產業壯大、“借燈出海”實現文化走出去,是自貢的轉型方向之一。這與鹽,也不無關系。制鹽產業培育出的技術工人,很容易掌握彩燈制作技術。從一粒粒白白的鹽到一盞盞彩色的燈,尋求轉型的自貢把燈會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成了大產業,“燈會搭台,經濟唱戲”,如今自貢彩燈產業已佔國內80%以上、國外90%以上的市場份額。

  經濟轉型打基礎,文化交流樹品牌。近年來,自貢挂著彩燈,讓文化產品出海,在世界多地點亮了“中國燈”。在一家彩燈企業採訪時,一位負責人講了一個故事:新西蘭有一位老太太,喜歡中國文化,就從彩燈入手舉辦“中國節”活動。但經費有限,定制彩燈時,企業給出了“成本價”。她說“非常感謝”,企業負責人說,“我們應該感謝您,傳播中國文化,特別有情懷”。以燈為媒,當經濟轉型插上文化翅膀、當文化交流打通彼此心房,商貿與文化同台唱戲,產業特色與文化交融打開了一幅絢麗畫卷。

  “自貢的轉型不只是老工業的轉型,而是全面轉型。”採訪時,不少干部如是說。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文化有了出海方向,這些轉型發展的成果最終要惠及普通老百姓。打造城市環境、營造休閑空間、豐富彩燈文化、深化醫衛改革……全面轉型的過程,是一座城市明確自我定位的過程,也是對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回應。在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採訪時看到,醫學影像的遠程診斷平台利用“互聯網+”,讓基層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以人民為中心,是轉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一座城市轉型發展質量與成敗的重要標准。

  加快孕育新的增長點、加快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借轉型契機來盤活一座城、幸福一方人,發展的前景就會格外廣闊。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04日 05 版)

(責編:李楓、董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