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金華一所學校,為學生佩戴專門檢測腦電波的頭環,上課時可檢測腦電波變化。老師和家長可以通過APP同步監測學生上課的時候是否集中注意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老師還把注意力監測的結果做成排名,像學習成績一樣發到每個家長手裡。
在學生中應用這種黑科技,是否合乎教育規律呢?
學習自然要講究效率,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裡,讓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但是,學習不應該把效率看成第一目標,特別是對未成年人的教育。
教育更講究的是潛移默化,因材施教。每個小學生的個性特點都是不一樣的,這是教育的前提。春風化雨式的教育,需要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綿綿密密的水磨功夫。而過分追求效率,以同一標准去衡量所有學生,等於取消了上述的教育前提。大前提都消失了,小前提和結論還能成立嗎?
這批頭環,准確的叫法應該是“腦機接口頭環”,可以掃描、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腦電波的形態,從而判斷出學生是否認真,是否專心。
每個人的身體健康資料,包括腦電波,屬於個人隱私。但在使用頭環的班級裡,腦電波卻成為排名的依據。小學生的可塑性原本就很強,皮一點很正常,腦電波“溜個號”就要被拉出來示眾,考慮過學生和家長的感受嗎?
這款設備號稱已在全球1.5萬名學生中推廣並取得了實際效果。然而,就算真的有1.5萬名學生的實驗數據,仍不足以支撐其推向市場。直接作用於大腦的設備,哪怕出現萬分之一的差池,對學生個人和家庭來說,就是無法承受的痛苦。
教育是剛需,已經成為投資的風口,不計其數的黑科技產品以進入學校為目標,卻缺少公認的標准作為門檻,沒有法律法規可以遵循。同時,老師和家長又對此缺少鑒別能力。
我們不懂,也不敢懷疑頭環的科學性、准確性。然而在未知面前,教育經不起任何失敗。有效是一回事,能不能進校園進課堂又是另一回事。
因此,我們不妨以更為挑剔的目光來打量這些黑科技。切莫為了效率,丟掉了教育的初心。黑科技要進入課堂,不僅應該確保安全、科學,更應該做到真正有益於學生的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