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筑牢未成年人保護的法治基石

沈慎

2019年10月23日14:32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日前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對於防欺凌、防性侵等作出針對性規定。這是該法自1991年制定以來的又一次重大修改,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

根據中央精神和現實需要適時修訂法律,對不符合新情況的規定作出修改,對於構建更加全面的未成年人保護體系格外重要,這也是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的初衷。當前在未成年人保護領域,既有長期存在的共性問題,也有時代發展產生的新挑戰。比方說網絡已經成為當代青少年無法回避的生活現實,不少父母、老師對此憂慮。再比如近年來屢屢發生的性侵兒童事件,讓家長和社會格外揪心。這次修訂對這些社會關注度高、老百姓反映強烈的問題作出積極回應,彰顯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立法品格,也體現了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化走向更高水平的堅定決心。

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離不開法治精神的澆灌。法律禁止什麼、倡導什麼,必須旗幟鮮明。就目前披露的草案內容來看,從增設發現未成年人受侵害時的強制報告制度,到增加校園欺凌的防控與處置措施,從要求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設置時間、權限、消費管理等功能的強制性規定,到設定密切接觸未成年人行業從業人員的准入資格,這些舉措相比較現行法律更加具體,也更具有操作性。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讓未成年人保護法不泛泛而談,而是更加可行和實用,這是此次大修的一大亮點。

這次修法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對未成年人保護的責任主體進行的明確界定。清晰的責任劃分,是實現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的前提,然而以往由於未成年人保護的責任主體不明確,法條內容過於籠統甚至缺失,給司法實踐造成了不小的困擾。這次修訂在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等各方責任方面著墨不少。無論是細化家庭監護職責,具體列舉監護應當做的行為、禁止性行為和撫養注意事項,還是增設“政府保護”專章,明確各級政府應當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必將有助於形成未成年人保護的合力,構建更為全面、系統、科學的保護體系。

應當看到,在未成年人成長中,保護和教育始終是分不開的。現實中,未到處罰年齡卻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所謂“熊孩子”,倘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干預,就容易一錯再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不能把未成年人保護法變成“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保護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加強教育矯治措施上下功夫,既要防微杜漸遏制住苗頭性問題,也要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給與應有懲處。正因如此,此次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同時,也首次提請審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可以說是正當其時、大有必要。

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年代,如何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都是一道頗有難度的考題。法律制度的修訂完善或許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未來離不開卓有成效的貫徹執行,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惟其如此,才能把未成年人保護的網絡織得更緊密一些,把法治的基石筑得更牢固一點。

(責編:王倩、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