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真調研才能有真效果

2019年10月17日08:10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真調研才能有真效果

  ■周軍華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深入開展,不少領導干部走下基層進行調研。然而,少數領導干部匆匆下去,又匆匆上來,沒有取得較好的調查成果。這裡面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條就是花的時間不夠。要知道,調研需要時間保証。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就探不到基層的富礦,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金鑰匙,也不可能作出科學決策。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縱觀那些取得良好成效的調查研究,大多下了一番苦功夫。當年,毛澤東在湘潭等五縣調查32天,才寫出《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有力回應了對農民運動的詆毀和責難。1956年,毛澤東用時近2個月,聽取了國務院34個部門的工作匯報,寫出了經典文獻《論十大關系》。可見,不管在哪裡調研,要取得好的調研成果,必須要花心思、耗時間。

  不僅是毛澤東,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大都具備調查研究的基本態度。延安時期,張聞天在陝北、晉西北進行了為期1年零2個月的調研,撰寫了《出發歸來記》的總結報告。1961年,劉少奇在湖南省寧鄉縣和長沙縣調查44天,促進了中央對相關政策的調整。習仲勛堅持“真理必須到群眾中去找”,為了搞好《長葛調查》,他前后花了近5個月時間進行調研。

  “系統的周密的社會調查是決定政策的基礎。”搞調研不能性急,真理決不是露出頭等待你去輕易發現的。如果不下功夫、不花費大量時間,就想掌握真實情況、探索寶貴經驗、找到科學方法、形成正確決策,那是不可能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調查研究必須有時間保証。隻有調研充分了,底子摸透了,科學決策、解決問題才有充分依據。

  現在一些領導干部經常調研,卻忽視了調研時間對於調研成果的意義。他們想出大的調研成果,卻不願花費太多時間。有的帶著隨從下去,聽聽匯報、開開座談會,就算調研完成了﹔有的搞“神仙調研”,一邊前簇后擁,一邊走走問問,走完行程就結束調研﹔還有的“蹲點式調研”,根本蹲不住,甚至蹲一兩天即打道回府。諸如此類的調研,又怎能取得扎實的成果?

  時間是調研的前提和保証。現在雖然是信息時代,但浮在表面的信息好掌握,沉在底層的信息不易獲取,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打撈。也恰恰是那些“最深的聲音”,體現著時代的脈動,彰顯著民心的走向。如果調研只是走過場,就不會走進群眾心裡,聽到真的聲音。即便取得一些“調研成果”,實際上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並不能很好地推動問題解決和事業發展。

  中央規定,省部級領導干部到基層調研每年不少於30天,市、縣級領導干部不少於60天,這是實踐要求,也是現實需要。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調研決不是一種口號,而是必須付出大量時間去完成的任務。領導干部隻有把時間用足、把功夫下到,深入進行調研,才能搞清楚問題是什麼、症結在哪裡,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形成推動事業發展的科學決策。

(責編:仝宗莉、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