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年輕人熱衷網絡佔卜不是“迷信”那麼簡單

朱昌俊

2019年10月10日08: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年輕人熱衷網絡佔卜不是“迷信”那麼簡單

  不要以為迷信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幾年,在各種佔卜App、網站注冊的青年數量激增,以“水逆”為代表的佔星術語紅極一時。越來越多的彷徨青少年加入互聯網佔卜的行列。“心理學+塔羅牌”火熱出爐的配方聲稱能夠“療愈你,不再有苦惱”。然而,《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部分佔卜者是心理學在讀生或畢業生,有些是廣告從業者和編劇。他們從事佔卜只是因為“來錢快”。知情人士稱,這一行“門檻低,從業者越來越多……有神婆一年‘坑’出一套房”。

  不只是從業者來源混亂,看似風生水起的網絡佔卜行業,可謂魚龍混雜,不僅充滿話術,其背后甚至有詐騙、傳銷等嫌疑。如在一些大四學生的朋友圈,記者發現了“代理價500元降至299元”“周返點15%”等字眼,以及“一級代理”“二級代理”“三級代理”“先交代理費”等疑似傳銷的做法﹔而部分佔卜網站、微信鏈接還安裝“后門”程序進行詐騙,或通過微信斂財后跑路。

  一定程度上說,互聯網時代的佔卜熱,不過是傳統的“老把戲”與互聯網語境下的營銷話術相結合的產物。諸如“打造完美人設,購買粉絲偽造反饋﹔說好幫我預測未來,給完錢就人間蒸發”,實質就是以佔卜為噱頭收割韭菜,這與其他類似的互聯網吸金術並無本質區別。當然,在互聯網的包裝下,它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尤其是把部分年輕網友發展為自己的擁躉,比如這個群體或許會對傳統的“算命先生”嗤之以鼻,但“水逆”“星座”“知識付費”之類的話語,又很容易被接受。更有甚者,一些App還推出“AI面相”“大數據算命”等小程序,於是,本被打入“迷信”之列的佔卜,又在種種新概念、新話術的包裝下“還魂”,成功吸引年輕人“入套”。

  當然,此事的復雜性在於,它不僅是部分年輕人“迷信”這麼簡單。一方面,一如星座文化在大學生等年輕群體中的流行一樣,網絡佔卜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一種流行的“亞文化”,它可能成為某個群體的標識,在一定的圈子內有著較高的認同度,扮演著“社交符號”的角色。這種特征,決定了要打破這種圈子認同,需要有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交流,比如與其單純批評年輕人也“迷信”,不若真正了解他們在想什麼。這是一些大學社團或者是社會公益組織可以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正如專家所說,在當前的社會壓力下,年輕人的心理和思想層面,確實需要有正常的減壓、療治渠道。網絡佔卜未嘗不是某種減壓緩沖機制缺位下的“代替品”。因此,構建一套普及化的社會心理救助機制,包括開展正常的心理教育,提升年輕個體的心理自愈能力,確實很有必要。

  對監管部門和平台來說,有突破法律邊界之虞的網絡佔卜的流行,也應及時納入到規范管理的范疇,不能等其釀成大的詐騙案或者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之后,才匆忙推出干預機制。像業內人士所指出的,除少數詐騙金額巨大的案例被公安機關“盯上”,其余大部分糾紛少有人管,這種局面就應該終結。

  因此,只是將網絡佔卜定義為“迷信”,可能並無助於遏制其“流行”。它背后所對應的互聯網文化背景下所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精神狀況,以及種種亞文化衍生背后的社會心理基礎,或許更值得關注。

(責編:董曉偉、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