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即將迎來70周年誕辰,從共和國成立之初的百廢待興到如今的國富民強,中國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70年來,一代又一代海歸為推動中國參與全球化和創新全球治理做出了重要貢獻。
回顧歷史,從1847年容閎赴美留學至今,中華留學大潮已綿延百余年。一代代留學生肩負“留學報國、振興中華”的光榮與夢想,前赴后繼,上下求索。他們中涌現出無數政治偉人、科學巨匠、文化精英和商界巨子。他們為國家與民族的教育、科技、國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承擔了在一窮二白中發展工業、建設社會主義的重任﹔他們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推動東西方文明交融,促進中國經濟融入世界體系。
改革開放前,萬名留學生赴蘇聯學習先進技術,歸國后參與建設156項重點工程,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發展的基石。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錢學森、錢三強等專家懷揣著拳拳報國心毅然歸國為祖國的國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21位都是海歸,“兩彈一星”精神激勵著無數海歸學子前赴后繼,用才華參與繪制祖國發展的錦繡藍圖。
改革開放后,新時代的留學人員再次顯現出強大的先鋒精神。他們引領外資走進國門,打造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他們伴隨中國企業走向海外,開拓中國創新全球化發展的新紀元﹔他們積極參政議政,為治國理政建言獻策,推動科學民主決策﹔他們成為中國與世界的接軌橋梁,推動中國走向全球治理的舞台中心。
從1978年到2018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其中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海歸群體從思想、政治、科技、實業、教育、文化等各個層面革故鼎新,全面塑造和改變了現代中國社會面貌,深刻影響和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從建設中國到創新中國,從留學潮到海歸潮,中國已然形成了獨特的世界級國際人才良性循環,對全球化發展起到了創新推動作用。
今天,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在面臨重大調整,中國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迫切需要通過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創造新的發展紅利。中國需要抓住機遇加入新一輪全球化競爭,內外聯動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維持已經取得的貿易優勢,提升資本優勢,建立人才優勢,在全球治理中佔據主動,推動全球化的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曾把百年留學史概括成一部“索我理想之中華”的奮斗史,高度贊揚留學人員促進了中國從封閉到開放、從落后到富強的偉大歷史性跨越,希望新一代海歸繼承和發揚留學報國、振興中華的光榮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書寫絢麗篇章。這也充分反映出黨和國家對留學人才的尊重與重視。
發揮融通中西的獨特優勢,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從全球治理倡議轉化為國際多邊合作機制,從願景變為現實。在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聲音甚囂塵上之際,中國提出並積極倡導的“一帶一路”無疑為重振全球化提供了新視角和新動能,為新興市場國家走向國際舞台中央開辟了新方向。廣大海歸群體可以發揮學貫中西的特點,對外擔當好祖國的代言人,對內用自己的真知灼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多邊發展,讓“一帶一路”在中國創新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以國際多元文化的碰撞推動創新,真正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催化劑和新動力,勇立潮頭成為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廣大留學人員應結合全球科技發展的新趨勢,不斷拓展創新創業領域,讓高科技發揮更大的經濟價值,在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尖端行業助推中國發展。
在中國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廣大海歸群體可促進社會文化創新,推動多元文化協調融合。海歸帶回國的不僅是先進的技術,更是開放的思想。他們可成為中國在環保、慈善、公益等各類社會組織的創新力量。在中西碰撞中,海歸群體將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話語權的提升貢獻更多力量。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海內外中華兒女,尤其是廣大留學人員,作為中國人才庫、智囊和民間外交生力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變革的新時代中迎來了逐夢與報國的寶貴歷史機遇。新時代的海歸群體既是推動中國融入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國發展全球化的主力軍,他們將以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為己任,以延續“兩彈一星”精神為理想,以創新祖國建設為目標,推動中國全球化創新發展,為實現祖國下一個輝煌70年而不懈奮斗。
(全球化智庫(CCG)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