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東站派出所民警近日遭遇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杭州李女士(化名)發現小孩沒去上學,通過手表電話上的定位發現,兒子出現在杭州火車東站,而且是被孩子的奶奶帶走的。原來,事發前一天晚上,孩子沒按老師要求寫作業,李女士忍不住發火打罵了幾句,在一旁的奶奶心疼孫子,一氣之下准備把孫子帶回江西老家,上演了一出“逃學記”。
看著報道,腦海裡浮現出媽媽打罵孩子的場景,這幅畫面很多人想必不陌生。輔導孩子做作業,大概是這世上最累的工作之一了。其往往以和風細雨開始,以暴風驟雨結束——一開始是細聲細語、循循善誘,教著教著實在按捺不住內心怒火,要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作,要麼逐漸提高聲調,直至嘶吼嚎叫。這一場景,在許多有孩子的家庭裡,循環往復地發生。相信這位帶著孫子逃學的奶奶不是臨時起意,而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才決心救孫子於“水深火熱”。
奶奶這麼做固然不妥,卻不必苛責,她就是心疼孫子。李女士,教育孩子心切,也可以理解。何況,單純批評她們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孩子回去后,一樣要面對繁重的作業,媽媽依然要面對怎麼督促孩子做作業的問題。這背后的根源,才是問題的實質所在。說到底,這一切都是出於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普遍焦慮所致,在這樣的氛圍下,又有多少家庭能夠超脫於外?
那麼,當下家長對教育的焦慮從何而來?原因有很多。例如,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導致學生和家長壓力倍增。要想考上好大學,就要上各地的前幾所高中,要想上前幾所高中,就不能不抓早抓小,為了搶佔優質教育資源,不拼不行。又如,在高考壓力不減的背景下,片面的校內減負導致教育功能轉移,課外培訓班劇增。現在的中小學生,不是在上學路上,就是在上課外培訓的路上,孩子累趴下,家長也累慘了。
在孩子和家長負擔如此沉重的情況下,仍有些機構在刻意營造教育焦慮氣氛。所謂“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口號。既然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就要從小搶跑,幼兒園開始報幼小銜接班,小學一年級開始報奧數班,二三年級開始學四五年級的知識……家長的焦慮症,成全了培訓機構的大市場。並不是說,這一切全都是培訓機構的陰謀,但壓垮家長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類似的論調。
“奶奶帶孫子逃學”的事情發生后,有人跟帖說“心疼媽媽”。這話的意思或許是覺得當媽媽不容易,這麼辛苦教育孩子,婆婆還來“搗亂”。相比之下,我更心疼的是孩子,他們才是直面當下教育問題的“當事人”。也許我們當家長的,有必要多作自我反思:在這場教育“持久戰”中,我們真的做對了嗎?“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一定要讓孩子累垮在起跑線上?也許有一天我們不再如此焦慮,一切反倒豁然開朗。
在這場教育“持久戰”中,我們真的做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