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破除“四唯”需要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熊丙奇

2019年09月18日08:0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破除“四唯”需要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9月10日,南開大學頒發該校首屆教育教學獎,葉嘉瑩、顧沛獲得南開大學教育教學終身成就獎,各獲獎金100萬元人民幣。前不久,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大學教師蔣鬆華在沒寫過一篇“達標”論文的情況下,終於評上教授職稱,引起廣泛熱議。近年來,類似重獎一線教師、改革職稱評定方式的新聞越來越多,引起輿論廣泛矚目。

  據教育部介紹,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以后,各地紛紛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召開地方教育大會,特別是對深化教師評價制度問題進行了頗有成效的改革。比如,很多高校探索和實行分類評價,開展多維度多層次評價,扭轉教師評價過於依賴“文憑、論文、帽子”的局面,讓教師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貢獻度都能得到合理體現。尤其是突出教育教學業績和師德考核,在教師職稱晉升中已經出現了不少“教得好沒有論文也能評教授”的現象。

  可以說,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回歸教育本質,已經初見成效。要讓教師普遍重視教學,大學普遍重視人才培養質量,還需要從校內破除“四唯”,到全社會破除“四唯”,營造破除“四唯”的良好社會氛圍。

  總體看來,我國教育部門在推進高校破除“四唯”的評價體系改革,但社會輿論有意無意之間仍在倡導“四唯”。比如,在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布后,輿論馬上按“杰青”人數給各高校排序,這就是把“杰青”繼續作為帽子,評價人才以及評價高校的人才建設成果。而破除“唯帽子論”,就是要讓科研資助項目、人才資助計劃回歸項目和計劃本身,獲得項目或入選計劃,不能成為人才的身份,除資助外,其他的薪酬待遇不能和身份挂鉤。

  去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曾在官網發布一封關於“避免人才項目異化使用”的公開信。信中提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才項目資助項目負責人不是榮譽稱號,應避免人才項目被異化為“頭銜”和“榮譽”並與各種待遇直接挂鉤。很顯然,大多輿論還是把這作為“頭銜”和“榮譽”。

  這對高校校內破除“四唯”是不利的。在輿論功利地關注大學在申請項目、參評成果、入選人才計劃中的表現時,高校也就不得不重視成果、獎項、論文、帽子。因為一旦某個指標下降,排名靠后,就可能引來質疑。對於高校來說,最“討巧”的做法,是表面上要積極做出破除“四唯”的姿態,但骨子裡還繼續堅持“四唯”,這會得到實際的“好評”。這和基礎教育階段破除唯分數論和唯升學論一樣,一旦某地名校的升學率下降,就可能引起家長不滿,也遭遇輿論的討伐。

  為此,需要進一步改革對學校辦學的評價,必須區分輿論評價與專業評價。不能簡單迎合輿論評價,用輿論評價代替專業評價。要積極推進對高校辦學的專業評價,在專業評價中,重視學校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的內涵與質量,而不是進行功利的量化評價。推進專業評價,是破除“四唯”的根本,包括對教師實行分類評價,也需要專業評價的支持。離開專業評價,分類評價很可能還是基於量化指標,從而難以推進重視內涵與質量建設。

  當然,任何時候,輿論評價(社會評價)都是存在的。要給我國教育發展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輿論評價需要有現代化的進步教育觀,而不是奉行功利那一套。當前,輿論對高校破除“四唯”的改革不能葉公好龍,在談改革時,批評“四唯”的弊端與問題,而在實際評價學校辦學時,又用“四唯”來束縛學校改革的腳步。

(責編:仝宗莉、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