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孤獨經濟”更應助人走出孤獨

許曉芳

2019年09月11日08:40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孤獨經濟”更應助人走出孤獨

  當前,中國的單身成年人已經超過2億,其中,有超過7700萬的成年人過著獨居生活。圍繞這一龐大消費群體,市場上衍生出了很多“一人份”產品:迷你KTV、單人小火鍋、小戶型公寓……為一個人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單身經濟”消費方興未艾。

  如果說一開始,“單身經濟”的目標,是為了滿足單身人士對於“小”這一商品規格的物質需求,追求的是“一個人過,也要滿足渴望,過得精彩”。如今部分“單身經濟”,則漸漸附著上了情感寄托和精神訴求等更多屬性。隨著購置智能音箱的理由越來越多地成了“沒事可以和它聊聊天,排解一下寂寞”﹔隨著越來越多人養寵物是為了尋求陪伴,填補空巢帶來的冷清﹔“單身經濟”似乎漸漸衍生出一個分支,出現了為單身人士排解孤獨、尋找消遣的“孤獨經濟”。前段時間,網絡上不是流傳著一份“孤獨等級表”嗎?從“一個人逛超市、一個人去餐廳吃飯”到“一個人搬家、一個人去做手術”,層層遞進,向我們展示了單身人群在參與各類活動時,心中所感受到的不同級別的孤獨感。

  雖說有很多單身人士是為了滿足高品質生活的需求,享受高度的個人生活自由而“主動選擇單身”,但根據調研數據,大多數單身成年人並非真正喜歡單身狀態。一個人去餐廳吃飯,隔壁桌的熱鬧,越發襯托出自己形單影隻的孤單,這時候,“孤獨經濟”就會貼心地將你的座位與鄰桌“隔斷”開,緩解你的尷尬和失落﹔一個人看電影,在鄰座壓低的對話聲的烘托下,自己越發感到無從傾訴的孤獨,這時候,“孤獨經濟”就會貼心地為你安排“私人電影院”,享受完全屬於自己的觀影空間。

  但難道“孤獨經濟”隻有照顧單身人士們情緒的作用嗎?要知道,人具有群居性和社會性,離開這兩點,可能會出現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如果“孤獨經濟”僅僅做到了發現孤獨、任其孤獨乃至迎合孤獨,就很難為改變孤獨狀態提供助益,不過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人群的焦慮,並無法拔除他們心中負面情緒的根源,實現療愈功效。相反的,若是長此以往,他們習慣了“孤獨經濟”的舒適圈,反而更有可能失去向外拓展的社交動力,陷入“心中有所求”而“行動不欲求”的矛盾境地。

  因此,即便“孤獨經濟”是順應市場需求出現的客觀存在,商家也更應該提供有效供給,而非一味炒作。真正有益的“孤獨經濟”,應該將重點放在促進他們所向往的“團圓經濟”上,比如說,開展一些讓素不相識的人能互相接觸的團體活動,推出一些具有關懷疏導意義的專門項目,舉辦一些豐富精神世界、促進身心健康的有益培訓,等等。隻有這樣的“孤獨經濟”,才能夠讓這些“孤獨症患者”獲得不再孤獨的機會。       

(責編:段星宇、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