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如何讓“買鞋”回歸市場理性

吳學安

2019年09月11日07:58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如何讓“買鞋”回歸市場理性

  近年來,炒鞋成了最熱的話題。一雙售價1999塊錢的鞋,一天后二手市場上就能漲到3萬塊錢。價格的扶搖直上讓一些人通過炒鞋輕輕鬆鬆賺了不少錢,炒鞋暴富的故事也在網上不斷推波助瀾。

  巨大需求的動力來自堪稱瘋狂的利潤。在資本眼裡,一切皆可炒。熱追潮牌本身並無不妥,但他們前赴后繼地購買潮鞋,也在客觀上為市場炒作提供了信心。實體店前買家排起的長隊,蜂擁而至的搶購,豐滿了人們對潮鞋無限商機的想象。

  “買鞋也能掙大錢”,這一“花錢”變“掙錢”的消費方式,讓一些年輕人發現了一個比“做網紅”“開直播”更加方便快捷的“暴富”機會。炒作不僅讓普通粉絲買鞋成本提高,也造成了諸多市場問題。盜仿、詐騙現象愈演愈烈,也對品牌帶來負面影響。線下的瘋狂搶購、線上的規模化交易,顯示出鞋市巨大的需求和潛力,造就了“炒鞋”的基礎。炒作群體將潮鞋攬購,囤積居奇,高價售出,對忠誠的消費者也是一種情感傷害。

  無論是為了維護潮鞋粉絲的權益,還是為了運動品牌廠商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我們重視“瘋狂的球鞋”現象。真正讓炒鞋火得一發不可收拾,是在炒鞋的完整產業鏈形成、資本介入之后——很多人奔著一本萬利的目的去炒作,隻會令潮鞋市場產生更多泡沫,“廠商搭台,鞋販唱戲,眾多買家、散戶在上面買單”,這種自上而下的產業鏈,讓大家從品牌發行商到散戶都成為“一根繩上的螞蚱”,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將其炒得火熱。

  “眼見它起高樓,眼見它宴賓客,眼見它樓塌了”。這是泡沫破滅之后許多投機者的結局,或許也將是炒鞋者的結局。因為其本質是投機者的游戲,只是標的物不同,但一旦泡沫破碎,炒鞋者或許會背負更多。市場本身固有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后性,當“看不見的手”失靈時,“看得見的手”應該發揮作用。而從現在的球鞋市場來看,監管是缺失的。“炒鞋”的狂熱程度已經背離了正常的價值規律,也絕非用稀缺性溢價就能夠解釋清楚,所形成的泡沫、風險和種種問題,不僅需要監管及時跟進,更需要商家和玩家形成共識,回歸市場理性。

(責編:仝宗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