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精准識別詐騙不能隻看“撥打頻次”

史奉楚

2019年09月09日08:0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精准識別詐騙不能隻看“撥打頻次”

  9月6日,公安部新聞中心援引某視頻平台的報道並發布消息稱,四川江油一女民警對轄區“實有人口”進行核查過程中,平均日撥100余個電話,電信以“涉嫌電信網絡詐騙”為由,將其停機。該民警稱,電信客服說是因為自己頻繁撥打電話導致。為了不耽誤工作,她不得不重新換手機。9月6日20時許,記者致電該民警所在的四川省江油市中壩派出所,一名工作人員回應稱,目前江油市公安局已經解決此事,四川電信也已向公安機關作出答復。

  對於猖獗的電信網絡詐騙,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攻勢非常適當。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異常電話並對其及時關停,阻止其繼續呼叫並無不可。但是,僅僅將“撥打頻次”過高視為詐騙電話進而停機的做法顯然是對大數據技術的偏離和誤讀。對此,還是應不斷完善大數據技術,收集更多更廣的信息並綜合分析,讓大數據技術在打擊電信詐騙方面更加精准。

  詐騙電話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呼出頻次過高,發送短信過多,這是不法分子廣泛撒網的主要方式。但問題是,這一特征並非詐騙電話所獨有,如報道所指的民警,在日常工作中即需要不斷通過電話聯系群眾。如快遞人員、小區物業也需要經常聯系他人,還有一些供水搶修等公共服務電話因職能所需,通話均較為頻繁,要是不加甄別地將其作為詐騙電話而停機,無疑非常尷尬。

  通過“撥打頻次”識別詐騙電話容易誤傷無辜,殃及其他正常電話。尤其是,對一些公共服務電話進行停機或作出“詐騙”“騷擾”等標記更會耽擱正事,導致難以挽回的損失。詐騙電話除了撥打頻次過高外,還具有利用非實名電話或改號電話實施呼叫的特點。試想,很少有人會傻到用自己的實名電話實施詐騙,否則等於將自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打擊電信詐騙,務必要求電信及金融機構全面、嚴格、精准地落實實名制,應做到人証合一,對照登記,即對開戶者與所持証照嚴格核查並拍照留檔,防止一些人持撿拾或竊取的身份証冒名辦理業務,讓實名制流於形式。此外,應全面拉黑非實名賬戶,採取有效措施阻斷改號軟件網上發布、搜索、傳播、銷售渠道﹔嚴禁違法網絡改號電話的運行、經營﹔確保來電顯示的真實有效,切實識別、攔截異常號碼。

  識別詐騙電話,不妨以身份証號碼為基礎設立黑白名單制度。對於快遞員、物業、公共服務電話等通話頻次較高的電話,在實名認証基礎上為其開立“白名單”並作相應標記且加以“鎖定”,禁止他人隨意更改,以避免“被停機”,也方便人們識別。同時,結合其他特征篩查到詐騙電話后可採取復核程序,經確認系騷擾、詐騙電話的,一律予以停機。這樣方能讓技術運用和大數據分析用到刀刃上,精准識別詐騙電話且有效避免傷及無辜。

(責編:仝宗莉、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