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人臉識別技術不能 用來“捆綁”學生

楊朝清

2019年09月03日08:0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人臉識別技術不能 用來“捆綁”學生

  學生進教室后自動識別個人信息,系統自動簽到簽退,全程監控學生上課聽講情況,就連你發呆、打瞌睡和玩手機等動作行為都能被識別出來。近日,位於江蘇南京的中國藥科大學在部分教室“試水”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逃課和“替同學答到”或將成為歷史。

  人臉識別技術不僅可以高效率地進行考勤,還可以發現和捕捉學生們的學習情況,有助於激勵和鞭策大學生回歸自己的角色定位,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

  但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人臉識別技術或許隻能治標不能治本,因為學生們即使身體留在了教室,並不意味著他們在思考,或許只是裝裝樣子。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向大眾化階段、普及化階段過渡,一個課堂上的學生少則數十人多則一兩百人,學生們缺乏足夠的機會和老師們互動交流。一些教師對教書育人缺乏足夠的敬畏和價值認同,隻將課堂教學當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水課”即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捆綁住了學生們,又怎麼去贏得他們的尊重和喜愛呢?

  那些潛心教書育人、真正懂得學生們所思所想的好老師,會讓枯燥的理論、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起來,隻有塑造更多的“金課”,才能提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當“金課”足夠好、足夠多,“逃課族”和“低頭族”自然會越來越少。

  在大學校園裡,不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信心的老師,對考勤並沒有那麼在意,因為他們深知隻要自己的課程足夠好,學生們自然會喜愛。少數老師對考勤如此在意,或許是對自己缺乏信心,害怕逃課、不認真聽課的學生太多導致課堂“太難看”,從而讓自己丟臉、面上無光,至於課堂教學的成效究竟如何,他們並沒有多麼關心。

  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的改變,應該助力學校和教師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給師生“減負”,激活課堂教學的活力,而不是用來捆綁和約束學生們。在學生們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的今天,“水課”會遭遇越來越多的抵觸與不認同。讓信息技術助力教學變革,讓技術手段賦予課堂教學更多的改變,隻有打造更多“金課”,才能贏得學生們的喜愛。

(責編:仝宗莉、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