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師生騎行本是好事,怎樣讓人不憂心

戎國強

2019年07月09日07:56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師生騎行本是好事,怎樣讓人不憂心

  昨天,被新京報的一篇報道勾起了評論欲:《高考后老師帶11名學生騎行1800多公裡 校長憂心忡忡》。這是一個最好的老師所策劃、組織的一種最好的學習方式﹔但因為安全問題,這又是一種最難仿效、最難推廣的學習方式。大家應該都來想想辦法,如何解開這個結。

  報道中的主角,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一中633班班主任、地理老師蘭會雲,是那種所有的學生都會喜歡的老師。他對學生的責任心,不限於“學生別出事”,而是怎樣成長得更好。他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教學方法,值得所有老師借鑒和學習。蘭老師不是僅憑知識和學歷教書的老師,他是用他的人生經歷和思考,用整個身心投入教育的那種老師。大部分家長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像蘭會雲這樣的老師或班主任。

  蘭老師是教地理的,他設計的騎行路線,“沿途會走過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實景教學的絕佳線路。”騎行到河南焦作,冬小麥剛剛收割,枯黃的麥茬中間,新種的玉米也破土成苗,地裡一道枯黃一道翠綠。“同學們震撼無比,奔向田間”,報道就是這樣描寫的。

  在騎行中,孩子們真正懂得了什麼叫“團隊”,什麼叫“合作”。學生柳浩田起初騎得飛快,把隊伍甩在身后,甚至撒把、炫車技。蘭會雲嚴厲地批評他,“撒把雖然很酷,可萬一摔傷了,整個隊伍都要被拖累。”成功到達上海時,這個男孩終於理解了老師的批評,“一個人可以騎得很快,一群人才可以騎得很遠。”

  無論知識學習的目的,還是身心全面成長的需要,這樣的騎行經歷,其價值不是各種考試可以衡量的。扼要而言,這種教育方式的最大價值在於,它能夠培養最接近理想的人格。幫助受教育者獲得把握外部世界的能力,與外部世界建立最良好的關系。

  但是,這種很有價值、很受學生歡迎的教育、教學方式,又非常難實現,非常難推廣,原因很簡單:安全問題。這也是校長要憂心忡忡的原因。

  因為這次騎行是蘭老師個人組織的,校長不好阻止,但他不主張其他老師仿效。最初30個同學報名,最終11個同學成行,也是因為家長不放心。從朔州到上海,1800公裡,什麼意外不會發生?如果被這樣的念頭所控制,一個人就寸步難行了,但你又不能說這是杞人憂天。因為安全責任太重,重到學校無法承擔,很多學校盡量減少學生的戶外活動,甚至課間十分鐘也規定學生不許跑跳。即使同意孩子參加騎行,出發那天,一些家長還開著車跟了幾公裡。

  對騎行來說,最大的安全隱患可能是在公路上。蘭老師的大學同學在群裡調侃,“下一則新聞標題很有可能是:80后老師帶學生騎行,途中突發事故,造成多名學生受傷,引起社會高度關注。”還留下個壞笑的表情。

  這是調侃,也是擔心。的確,不能說校長和家長們的擔憂是沒道理的,路上那麼多運煤車如何不讓人焦心?如果大家都能致力於營造一個比較安全的出行環境,如果公路上安全隱患少一點,會有更多家長敢讓孩子參加這樣的騎行活動,會有更多孩子從中受惠,中國的教育會從中受惠。

(責編:仝宗莉、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