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互聯網買菜省心更要放心

王慶峰

2019年06月04日08:51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互聯網買菜省心更要放心

手提袋、小推車、熱情的吆喝、喧鬧的市場……在很多人印象裡,買菜大概是這種情形。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買菜正在變成一件時髦的事兒——通過手機APP買菜成為不少年輕消費者的選擇。很多消費者認為,互聯網買菜極大方便了自己的生活,但也有個別消費者表示,遭遇過蔬菜瓜果品質不穩定、貨不對板等煩心事。

在吃穿住用行無一不被接入互聯網的當下,菜市場也被“互聯網+”瞄准了。人們常說,互聯網經濟是“懶人經濟”,買東西上購物網站,吃飯叫外賣,做家務下訂單。然而長久以來,菜市場卻沒有被生鮮電商突破。這要歸結於傳統農貿市場的優勢,即可以保障各類生鮮的時效性和新鮮度,而生鮮電商則是“訂單—倉庫—快遞”的供應鏈模式,在保証食材新鮮度上沒有優勢。那麼,有沒有可能借鑒菜市場模式,將倉庫“前置”呢?如今,手機買菜APP做到了,他們將倉庫建在社區周邊1到3公裡的位置,平台將商品先由中心倉或批發市場、綜合菜場運至前置倉,用戶下單后即時送貨上門。毫無疑問,這種方式解決了食材新鮮度問題,也擊中了年輕人不想去菜市場的痛點,所以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但也需要看到,生鮮產品跟日常用品有所不同。后者為標准產品,需要遵守相關法律規定,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包裝上要寫明生產地、日期、質量、規格等。而前者為非標准產品,沒有國家頒布的統一行業標准或者制造規格。舉個例子,食品小作坊、食品攤販、小餐飲與小食雜店,所生產或者經營的食品即做即賣,屬於非標品。我們去菜市場買菜,不需要具體的包裝說明,隻需要“目測”就可以了,因此,生鮮產品也是典型的非標品。這類產品雖然非常便捷,但也存在一個問題,即“過期”的界限模糊。這容易導致一些貓膩,比如隔夜的包子被重新拿出來賣,新舊產品摻在一起賣,在蔬菜產品上更換標簽等,這大概是部分消費者感覺“不新鮮”的原因。

不同於線下購物消費者可以反復挑選、貨比三家,線上買菜時一旦收到外觀上有瑕疵的生鮮產品,消費者似乎隻能“啞巴吃黃連”。對此,應該認識到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首先,平台要認識到,在互聯網賣菜這個新賽道上,耍小聰明是不可能走遠的。消費者買菜是很直觀的體驗,他們有一次買到不新鮮產品,就可能放棄整個平台,因此,倘要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和生命力,平台必須要做好“新鮮度”這一核心命題。其次,政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對非標產品加大監督抽查力度,一旦發現不合格產品,就要對相關商家進行依法處理。最后,相關行業組織要積極介入,幫助消費者及時發聲,防止一些生鮮電商“店大欺客”,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相關行業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1.91萬億元,2019年將突破2萬億元。消費者對生鮮商品的需求較高,購買頻率保持在平均每周3次,其中水果蔬菜的每周購買頻次達到4.8次。這麼大的市場蛋糕,對一些互聯網企業來說充滿誘惑力,但需要提醒的是,企業必須遵紀守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尊重消費者,不因為蠅頭小利而給自己的長遠發展設障。

(責編:段星宇、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