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特殊工種,勞動保障當及時“成長”

羅娟

2019年04月19日08:11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社評】特殊工種,勞動保障當及時“成長”

  今天我們應該更多著眼於當下這部分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實際改善,跳出過去制度設計的框框。隨著行業、職業、工種的變化,我們期待,及時調整、完善對艱苦崗位工人權益保障的措施和辦法。

  近日《工人日報》一則“特殊工種目錄遭遇‘成長的煩惱’”的報道中提出,1978年,我國制定政策允許特殊作業從業人員提前退休,后有相應的小幅調整。近十幾年來,工種類別和用工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特殊工種目錄未及時更新,一些艱苦崗位勞動者無法享受相應的權益保護。

  目前我國對於特殊工種工人的補償,一是允許特殊工種工人提前退休,二是給予有毒有害津貼等崗位性津貼。這兩個政策如今都遭遇“同款成長的煩惱”——特殊工種目錄自1999年以來再未更新,相關崗位津貼也較少上漲。這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當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廣泛應用,新的職業、工種不斷產生的現實。如何為特殊工種勞動者及時補上權益空檔,成為相關行業企業勞動者的期待。

  以印刷行業為例,根據有關規定,熔鉛工、熔鉛澆版工、熔鉛鑄字工、鑄膠輥工、壓塑料膜工、凹印版腐蝕工、電鍍工、塑料印刷工等8個工種被列為提前退休工種。然而,印刷技術飛速發展,這8個工種中,熔鉛等相關技術已經很少使用,凹印等工種已經消失於我國職業分類目錄。而今天較為緊缺的膠印工人有可能接觸溶劑型油墨、潤版液等有害因素,卻未能被納入特殊工種目錄。

  與此同時,新興職業的出現和部分傳統職業的衰落,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國職業分類大典從1999年首次頒布到2015年修訂,職業總數減少了547個。承認這種規律的變化應當是特殊工種目錄動態調整的題中之義。

  但是,保護相關工種勞動者權益,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復雜因素。如果單純“擴容”特殊工種提前退休的政策,首當其沖會影響這部分勞動者的退休待遇。按照我國社會保險的相關政策,職工多繳費、長繳費才可以多拿養老金。提前退休人員由於繳費年限較少,養老金水平會相對較低。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企業把提前退休作為減輕企業負擔的手段,突擊辦理提前退休的問題比較突出,甚至影響到一些地方社保基金的運行。事實上,隨著我國社保不斷完善、作業場所勞動保護不斷優化,一些特殊工種勞動者也得到了一定的補償和較好的保護。

  因此,今天我們應該更多著眼於當下這部分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實際改善,跳出過去制度設計的框框。

  今天,艱苦崗位、工種涉及人群突破了國有企事業單位的限制,有不少民營企業工人、農民工等工作在艱苦、特殊崗位。因此,討論特殊工種權益保護問題,要適應當下企業發展實際、崗位變化現狀,建立相應補償機制。

  有些勞動保障專家建議,在特殊崗位工作的農民工工作流動性強,給予其高額崗位津貼,更符合他們的實際需要﹔有人呼吁建立后續補償辦法,由於特殊工種大多對從業職工身體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傷害,有的傷害可能等到離開工作崗位后一段時間才表現出來﹔有人建議將特殊工種目錄的調整工作交給更熟悉工業和崗位變化的行業協會等﹔有人呼吁職業病防治、工傷認定等政策措施的制定向艱苦崗位勞動者傾斜,等等。

  類似的政策完善也有先例。比如,正是回應了公眾的呼聲,2010年前后我國將“中暑”列入了國家法定職業病目錄,《勞動法》《職業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也作出了保護勞動者健康權益的原則規定,有效保護了高溫勞動者權益。

  政策因時而動,權益保障才能跟上。隨著行業、職業、工種的變化,我們期待及時調整、完善對艱苦崗位工人權益保障的措施和辦法。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