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的“不安全” 背后暴露了什麼?

唐偉

2019年04月18日09:37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日前,網傳的一條“一線工人安全帽一碰就碎”視頻引發熱議。視頻中,一名建筑工人模樣的男子手持兩個安全帽,據其介紹其中黃色的是一線工人安全帽,紅色的是領導的安全帽。兩個安全帽碰撞之后,黃色安全帽的頂部直接被砸碎。(4月17日 新華社)

沒有比較有沒有鑒別,沒有對比也就沒有傷害。視頻中的安全帽質量比較法,簡單而直接,優劣高下立判。除了碰撞法外,即便單純從肉眼上看,兩者之間也存在極大的差異。用於領導佩戴的紅色安全帽厚實而堅固,而用於一線工人的黃色安全帽則明顯單薄而易脆。當然, 這樣的比較除了讓人產生“做人差距太大”的聯想外,還對安全帽的質量是否有缺陷而心存疑慮。如果這種比較是在質量合格的基礎上,所存在的差異也就僅限於“身份差別”,但若是安全帽存在質量問題,則一線安全措施是否真正落實到位,還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細節決定成敗,安全帽作為最基本的安全防護措施,其作用不可小覷。安全帽具有6大防護功能,包括防止突然飛來物體對頭部的打擊﹔防止從2m-3m以上高處墜落時頭部受傷害﹔防止頭部遭電擊﹔防止化學和高溫液體從頭頂澆下時頭部受傷者﹔防止頭發被卷進機器裡﹔防止頭部暴露在粉塵中等,有時候,一頂安全帽就能挽救一條生命,也能減少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損失。正因如此,對於安全帽的質量有著嚴格的安全規范,GB2811-2007《安全帽》中要求,安全帽應按照 GB/T2812-2006 中4.3 規定的方法,經高溫、低溫、浸水、紫外線照射預處理后做沖擊測試。傳遞到頭模上的力不超過4900N,帽殼不得有碎片脫落。至於試驗中的一線工人安全帽,是否達到了GB2811-2007《安全帽》的標准要求,需要通過質量鑒定才能得出結論,而不能僅從碰撞砸碎就草率作出評判。

相比於一線安全帽試質量合格與否的爭論,一線工人、管理人員和監理之間的“安全帽質量之差”,卻可能暴露出安全措施流於形式的隱患。一方面,按照安全風險等級的要求,本應是自下而上的“質量之差”,卻呈現出倒置化的反差,一線工人的安全帽質量不如管理和監理人員,暴露出安全生產措施的身份性差異。如果安全防護的等級和質量要求,一線工人低於管理人員,這種反常現象折射出安全責任並沒下沉,而是浮於表面。另一方面,安全帽的質量若不能達到要求,無以起到防范的作用,那麼其他安全措施也可能被打了折扣。因質量問題而增加了安全風險,無法達到應有的防范效果,從某種意義講這也屬於一種安全隱患,極易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

可以想象的是,若安全帽未能達到相應的質量要求,安全帽下的生命也失去了保障。安全事故無小事,安全隱患越多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就越大。分析大量的安全事故不難發現,真正的事故苗頭正是出在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之處。曾有一個案例是,電梯工在維護電梯時,因為沒有擺放安全提示、拉安全警示帶,結果導致業主從電梯上墜落而亡。還比如4月15日下午,山東省濟南市齊魯天和惠世制藥公司凍干車間地下室,在管道改造過程中,因電焊火花引燃低溫傳熱介質,產生煙霧,發生火災事故,造成10人死亡,12人輕傷。而轟動全球的巴黎聖母院火災,巴黎警方認為,火災可能與巴黎聖母院正在進行的房頂修繕工程有關。

安全生產天天講,時時談,一些安全措施看似堅不可摧,卻在一個不經易的引線下就輕易爆雷。從根本上講,恰如應急管理部所稱,如果連工人的安全帽都不安全,又怎麼能夠實現生產安全呢?隱患就是事故,相比於顯性的安全隱患而言,流於形式的安全責任和措施才更值得警惕。同樣,也隻有通過安全帽的質量之疑去舉一反三,真正審查和評估安全措施能效,以此倒逼安全責任的落實,安全“重於泰山”才不會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

(責編:段星宇、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