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巴黎聖母院火災為重點文物保護再次敲響警鐘

王石川

2019年04月18日08:1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巴黎聖母院火災為重點文物保護再次敲響警鐘

4月15日傍晚,位於法國首都的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造成巴黎聖母院塔尖倒塌,建筑損毀嚴重。據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和總理菲利普事發后趕到現場。馬克龍表示,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整個國家都感到心情沉痛”。

“今天是所有巴黎人傷心的一天,我們祈禱巴黎聖母院大火盡早熄滅。”這是一名巴黎市民的哀鳴,恐怕也是全世界大多數人的願望。尤其對於中國人來說,更是百味雜陳,從文豪雨果名著《巴黎聖母院》獲得豐厚滋養和震撼體驗的中國讀者,哪怕沒有親臨過巴黎聖母院,也一定對它並不陌生,因為那裡有美麗而迷人的吉卜賽姑娘愛斯梅拉達,有長著“幾何形的臉,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參差不齊的牙齒”卻善良而忠誠的敲鐘人卡西莫多……

此外,書中的精美插圖,特別是對哥特式建筑的精心描寫,以及對教堂門窗的精准刻畫,都讓人印象深刻。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早已成為巴黎乃至法國的文化符號。因此,視頻中的標志性塔尖在煙火中坍塌,更像是砸在人們心中,讓人感到沉悶、憂傷而沮喪。

“臨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別即永訣”,去過巴黎聖母院的游客心懷戚戚,沒去過的人更是黯然神傷,究其因,這種世界級的瑰寶一旦受損,便難以還原,哪怕修復如舊,也不具備昔日神韻,無法還原具有獨特氣質的歷史現場。更何況,不是所有的文物都能修復。

“此刻,人類的惋惜在此相遇”,有網友吁嘆不已。痛惜巴黎聖母院,不只是因為沒去過,無法一睹其真實容顏,更在於巴黎聖母院是屬於全人類的奇珍,正如德國總理默克爾所稱:“巴黎聖母院著火令人悲痛,它是法國和歐洲文化的象征。”

巴黎聖母院遭遇火災,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警訊。“其棟宇峻起,如鳥之警而革也,其檐阿華採而軒翔,如翚之飛而矯其翼也,蓋其堂之美如此。”我國是文物大國,與西方建筑以石結構為主不同,我國古代建筑多以木結構為主,留下的木質結構文物不勝枚舉,但毀於火災的文物也不在少數,以近年來為例,就有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的遇真宮主殿、雲南香格裡拉獨宗克古城遭大火荼毒。

單霽翔就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不久,接受採訪時坦言:“有人問我,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的三把火從哪裡燒起?我回答: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宮保護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也沒有。”單霽翔還表示,他和故宮人最關心的就是防火,水火不留情,故宮都是木結構的古建筑群,火險不能出現在故宮,這是永遠懸在我們頭上的一根利劍,也是我們安全的緊箍咒。這番話放在今天,絕不過時,值得世人深思。相對應的是,據報道,巴黎聖母院的屋頂為木質結構,高度還非常高,這給地面救火帶來了極大的難度。我國的木質古建筑是不是也處於這種困境中?

“春注水、夏拔草、秋濕化、冬除冰”,一些防火的傳統土法,在今天一些地方仍在使用,但是明顯不夠先進。還應看到,我國的防火救火能力在提升,公眾的消防意識也在提升,但在少數地方,一些部門和商家並未真正重視防火。權威統計顯示,2009年至2014年年初,全國文物古建筑發生火災1300余起,生活用火不慎引發火災居首位,佔總數近40%,電氣原因佔總數20%,其他原因依次為放火、玩火、吸煙、雷擊。這一數據,讓人悲哀,也說明我們在防火上還有較大改進空間。

建筑被稱為“石頭的史書”,雨果說過,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藝術寫在石頭上。巴黎聖母院遭此劫難,它還能重現歷史的厚重和庄嚴嗎?對於公眾來說,除了是否修補和重建之外,還應關心如何防微杜漸,不讓悲劇重演。馬克龍表示:“聖母院的火焰吞噬了巴黎……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小部分被大火燒掉了。”這也許是我們每個人的感受。敲鐘人卡西莫多是虛擬人物,但巴黎聖母院火災卻是真切的敲鐘——為我們敲響警鐘。在唏噓中吸取教訓,在喟嘆中反求諸己,把我們的古建筑保護得更好,絕不蹈其覆轍,這應是我們的底線責任。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