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3月,文藝片扎堆上映,成為電影市場當之無愧的主角。前有《過春天》《陽台上》,后有《波西米亞狂想曲》《地久天長》,以至於“文藝片集體過春天”成了業內的時髦話。
文藝片的春天來了嗎?這個問題近年來存在感頗高,每每“出場”必能引來一波爭論。確實,在電影的諸多類型中,文藝片相對弱勢,在市場的競爭中可謂“敗績斐然”,總給人以一種郁郁不得志的印象。如今呢?
是否迎來春天,要看產量。關注電影的觀眾不難發現,近年來,文藝片數量走高,行業升溫趨勢明顯。不僅知名文藝片導演新作迭出,市場上也新人輩出,帶來諸多亮點﹔不僅各大電影公司爭相投資,也有越來越多著名演員、流量明星願意參演或投資文藝片。數量增多,類型豐富,爭奇斗艷——從這個角度看,文藝片市場暖意融融。
當然,是否迎來春天,還要看影響。近年來,我國電影票房表現與口碑、品質越來越呈現正相關。好作品靠口碑一路逆襲幾乎已成“慣例”,因評分差而遭遇“滑鐵盧”的案例不勝枚舉。但對文藝片而言,這一規律顯然還不明顯適用。豆瓣評分高達8分的《過春天》票房不足千萬元,有周冬雨參演的《陽台上》表現更是慘淡,在柏林國際電影節包攬最佳男女演員銀熊獎的《地久天長》排片一直在低位徘徊……相比之下,同期上映的商業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評分不高票房卻高歌猛進,早已逾越8億元……孰冷孰熱,天差地別。
觀察近幾年文藝片的市場表現,總體趨好,但不同電影命運各不相同,幾無規律可言。《白日焰火》票房過億元,但同樣在國外拿獎的《推拿》隻拿到了1300多萬元﹔張揚導演的《岡仁波齊》收入破億元,但《皮繩上的魂》卻隻收300萬元……市場,絕不會總對文藝片春風拂面。
當然,論影響不能隻看商業表現,還要看觀眾反饋,要看話題、口碑。以《地久天長》來說,電影時長近3個小時,對觀眾而言很不“友好”,劇情平緩,淡淡的,靜靜的,像風平浪靜的水面,沒有高潮迭起,沒有驚心動魄,那觀眾反應如何?當片尾音樂響起,字幕滾動,你會看到很多觀眾依然被緊緊“綁”在座位上,不願離場。近些年,曾經“小眾”的文化產品不再曲高和寡,越來越多人願意去欣賞沒有火爆場面的文藝片——需求升級,市場擴容,而文藝片也正在通過更多平台、更多渠道抵達目標受眾。從這個角度看,文藝片正在走近更暖的春天。
在電影行業,每年三、四月被稱為“平三淡四”。平淡,意味著沒有“強敵環伺”,文藝片隨風潛入夜,讓電影市場愈顯春風沉醉。相信今后會有更多更好的文藝電影“集體過春天”,讓市場更火熱,進一步豐富觀眾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