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監察報: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

流火

2019年03月05日08:27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

  生活在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於潛移默化處深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中國”二字於我們而言再熟悉不過。但我們對今天的中國真的足夠了解嗎?如何在歷史發展的進程裡、在國際舞台的橫向比較中讀懂中國?思想政論類節目《這就是中國》為我們理解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的優勢和先進性打開了一扇窗戶。

  相較於傳統理論節目的單向宣講模式,《這就是中國》創造性採用“演講+真人秀”的模式,從當下老百姓關心的一個個熱點、難點時政問題切入討論。國家相關政策對社會運行和老百姓生活的積極影響,中國在國際社會上面臨的種種質疑,“雙11”和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之間有哪些聯系……這些話題在節目中一一呈現,通過抽絲剝繭的深入討論,讓人們進一步讀懂中國、理解中國。

  節目中,既有高屋建瓴的寬闊視野帶給觀眾理性思考,又有風趣幽默、接地氣的創新話語引發情感共鳴。比如,將中國的發展置於國際舞台中進行橫向比較,讓人們更好地理解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崛起﹔比如,談及“一出國就愛國”的現象,從治安保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飲食文化、社會結構、互聯網發展等多重維度,深入剖析國人“出國就愛國”的原因﹔再比如,用“姚明的身高”比喻中國經濟的崛起,引得全場會心一笑。不講大而無當的空話套話,不搞正襟危坐的理論宣講,卻在每一個國人都能觀察感知到的細節處加以點染,進而詮釋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背后的邏輯,這本身就是用中國話語把中國的事情說清楚、說透徹的生動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在講述中國道路優勢的同時,《這就是中國》也毫不回避當下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主旨演講之外,觀眾互動作為節目的重要一環,為不同觀點提供了透徹直接的交鋒場。“我國GDP增長率的逐漸下滑以及人口危機問題”“基層治理存在著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如何看待鼓勵中小民營企業提高活力與部分監管政策之間存在的張力和矛盾”……尖銳的提問甚至是對主講人觀點的質疑、反駁,給節目現場帶來了些許“火藥味”。但需要明晰的是,不同聲音之間的碰撞和交鋒恰恰為撥開思想迷霧、更好用中國話語講述中國故事提供了借鑒,這也是節目始終堅持“什麼問題都可以提,沒有任何禁區,問題越尖銳越好”的深層動因。

  一檔政論類節目當然無法曲盡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的全部內涵和優勢所在,但通過聚焦思想的力量,通過內容、形式、話語的全面創新,讓觀眾願意看、有共鳴,更加堅定“這就是中國”,產生“我的故事也是中國故事”的參與感,就已經是“認識中國”的一次成功嘗試。(流火)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董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