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流浪地球》何以動人

張焱

2019年02月12日08:0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流浪地球》何以動人

  據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2019春節檔調查結果顯示,今年春節檔觀眾滿意度得分83.9分,獲“滿意”評價,是自2015年開展調查以來的最高分,其中科幻片《流浪地球》以85.6分獲得檔期滿意度冠軍。不僅如此,截至2月10日晚,該片票房超過20億元,穩居春節檔票房冠軍。

  在我們的一般認知中,科幻片的受眾集中在中青年,且以男性群體為主。然而《流浪地球》的觀眾人群覆蓋了老中青群體,很多家庭扶老攜幼共赴兩個多小時的科幻之旅,其所帶動的觀影熱潮與話題性成為這個春節獨特的文化現象。

  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打動億萬觀眾,贏得口碑與票房雙贏,在筆者看來絕非偶然。首先要說,這個電影呈現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很“中國”。影片講述了50年后,太陽系面臨解體危險,地球聯合政府決定開啟一個延續千年的移民新太陽系征程的故事。

  從精神層面來說,在影片宏大的故事設定、突破天際的想象和蕩氣回腸的敘事下,我們能看到中國人的世界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行為邏輯。無論是犧牲、忍讓、顧全大局舍棄個人利益,還是執著的親情紐帶、向死而生的勇氣﹔無論是對家園故土的眷戀和珍視,愚公移山一般的執著,還是影片中因為缺乏交流溝通而疏離的父子關系,都有很多現實中的投影。

  從物質層面來說,一些道具細節的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比如關鍵性發動機的核心樣貌參考了古代地動儀的設計,太空空間站的樣貌則參考了古代計時器日晷,當中國觀眾看到時就會覺得無比親切,達到極大的審美契合。

  長久以來,中國的很多電影用帶有中國特色的IP和故事情節來體現非本土的價值觀,從而使電影整體呈現出違和的感覺。《流浪地球》在這一點上處理得很巧妙,使我們在科幻場景中看到的依舊是純而又純的中國人,體會到的依舊是中國人的處事原則和道德標准。

  在肯定《流浪地球》人文情懷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探索意義。科幻電影起源於歐美,是類型電影中重要的一種。長久以來,大家都覺得中國缺少科幻的土壤,但劉慈欣獲雨果獎就表明我們在科幻文學領域是可以有所作為的﹔而在導演郭帆的帶領下,《流浪地球》用4年時間証明中國也能拍出一部屬於自己的科幻電影。在探索中,《流浪地球》借鑒了西方特別是好萊塢科幻電影的創作模式,結合中國電影發展現狀與資本狀況,建立一套中國科幻電影前期籌備、拍攝和后期制作的完整流程。而最終呈現的影片效果也讓西方媒體驚嘆中國有能力挑戰這一曾經由好萊塢壟斷的題材。

  正如影評家戴錦華所評價,《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元年意味著初生,也意味著更大的進步空間。根據已經發布的資料來看,《上海堡壘》《749局》等科幻電影正在緊鑼密鼓的制作中,不論如何,《流浪地球》的成功給了我們更多的期待。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