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自上映以来热度不减,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其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目前已超过43亿元人民币,位居中国影史票房第二;在海外,《流浪地球》同样取得超高上座率和不俗票房,并于近日登陆美国流媒体平台,将被翻译成28种语言,覆盖超过190个国家的观众。不少网友热议,《流浪地球》正式“流浪地球”了!
《流浪地球》赢得海内外观众的共鸣和认可,是影片本身质量过硬、中国科幻电影厚积薄发的结果,更体现了蕴含其中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感染力。导演郭帆多次表示,《流浪地球》的内核是中国文化:“遇到再大的危机都要带着地球、带着家”“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子子孙孙持续不断地接力”“救援小队为了任务,一次次舍小家、顾大家”……影片中,那些“很中国”的情节和叙事逻辑,给中国乃至全世界观众都带来了科幻片“不一样的打开方式”。
这种打开方式,唤起了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家国情怀,传承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般坚韧不拔的精神。影片体现的“中国文化传统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证明了基于中国文化的中国梦想中国想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蓬勃的生命力,为世界看待“多元可能的未来”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就在不久前,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这不是巧合,“嫦娥奔月”的故事本就是中国梦想、中国想象中最浪漫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深情地说:“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的确,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从战国诗人屈原的天问到明朝的万户(陶成道)飞天……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几乎与这个古老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一次次梦想飞天,一次次叩问苍穹,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敢于追梦,飞向新高,才不断抵达探月的“诗与远方”。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而梦想可以相互融通。《流浪地球》和嫦娥四号都证明,彰显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梦想、中国想象,在激励着中国人创造非凡成就的同时,也可以“流浪”地球,让世界图景更加丰富多彩,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兰琳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