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稚眼不識白蠟燭,應試造就“套中人”

胡欣紅

2018年12月21日08:03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稚眼不識白蠟燭,應試造就“套中人”

據本報報道,孫老師在杭州一所熱門公辦小學教科學,有20年的教齡,這周竟然被一個三年級小朋友問傻了!當天,她上的是實驗課,所以給班裡每個小組發了一根白蠟燭,讓學生們把蠟燭放在水裡觀察其浮沉。實驗做到一半,有個學生跑到她身邊,拿著蠟燭偷偷問:“老師,這個是什麼?”后來給另一個班上課,她在實驗前就進行了調查,發現班裡95%的同學不認識白蠟燭。

現在生活中用到這種白蠟燭的地方確實很少,小學生不知道也很正常。如果僅僅只是不認識白蠟燭,或許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但報道中還提到“老師講台上劃根火柴,膽小的女生逃到了教室外”等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卻不由得令人深思。

教材固然需要與時俱進,盡可能貼近現在學生的生活與認知,但更值得擔憂的是學生缺乏生活常識,而其背后往往折射家庭教育中的嬌生慣養問題。最典型的是劃火柴點燃酒精燈,一看忽然冒出火焰,全班都嚇壞了,很多學生都不敢點,怕被燙傷。課堂上的實驗器具,安全是一個最基本的底線,即便第一次見到,也不必驚嚇到如此地步。如果不是從小就呵護過度,何以至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教育孩子,確實大有文章可做,有時也常常陷於兩難之中。對周圍環境的新事物充滿好奇,幾乎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這也會導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常遭遇不可預知的危險,家長必須時時嚴加防范。但如果“嚴防死守”到絕對安全的地步,孩子也就難免淪為“套中人”,其探索精神極易遭到嚴重扼殺。父母長輩過度包辦,還會直接導致孩子生活經驗不足,缺失基本的生活閱歷,課本上有些知識點就隻能靠死記硬背,不利於深入理解領會。因此,如何在確保孩子安全和鼓勵探索之間尋求平衡,是對所有為人父母者的考驗。

站在更高層面審視,當下的學校教育也難辭其咎。當前國情下,學校教育對學生成長無疑具有指揮棒作用。在應試教育的大氛圍中,教育價值取向存在“唯分數論”傾向,重紙面考試,輕生活技能。考什麼,學什麼,既然那些實踐性的東西不太考,學生和家長自然也就沒興趣去關注和接觸。久而久之,孩子的動手能力自然每況愈下,乃至形成被國人一致詬病的“高分低能”現象。

不認識蠟燭和火柴,或許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但隻會紙上談兵,卻不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動手能力,不僅會帶來生活上的不便,更會影響科研領域的深入探究。一些原本在動手能力上有天賦的孩子,也很可能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失去了發展優勢,“泯然眾人”。盡管現在很多學校開始重視實驗教學,一些學科競賽也專門開展了實驗操作考核,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讓整個教育大環境遽然發生質的變化,殊為不易。

本報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