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學術不端問題不可能“一撤了之”

2018年12月16日08:3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學術不端問題不可能“一撤了之”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被指涉嫌抄襲多篇學術論文一事,現在有了新的進展。南京大學日前召開警示教育大會,會上通報了學校對梁瑩學術不端等違規違紀行為的處理情況。學校認定梁瑩存在學術道德等師德問題,且情節嚴重,決定給予梁瑩黨內嚴重警告處分、行政記過處分,取消梁瑩研究生導師資格,將其調離教學科研崗位,終止“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聘任合同,報請上級有關部門撤銷其相關人才計劃稱號和教師資格。(相關報道見06版)

  南京大學對梁瑩涉嫌學術不端進行嚴肅調查處理,體現了對學術不端“零容忍”的態度。此舉也向該校所有教師和學者表明,隻要發生了學術不端行為,涉嫌抄襲的論文不可能“一撤了之”(梁瑩把自己涉嫌抄襲的論文撤回,被稱為“404教授”),也不可能通過“主動辭職”來止損,隻有堅決做到對學術不端的零容忍,才能對當事者進行應有的教育懲戒,並對其他學者起到警戒作用。

  相對其他學術不端事件,梁瑩事件有一定的特殊性,她主動撤回自己早年發表的論文,對此要不要追究學術不端的責任?從嚴肅規范學術治理角度看,隻要論文涉嫌學術不端,即便主動撤銷,也必須追究責任,原因是這涉及學術道德問題,而且當事人也因為論文發表獲得了學術利益。

  梁瑩事件的另一個特點,在深陷學術不端輿論旋渦之后,梁瑩告訴媒體,因為無法忍受部分同事、學生及媒體的“惡毒攻擊”,同時鑒於身體原因,自己已向學校提出辭職。梁瑩這樣做,被輿論解讀為及時“止損”,也讓人們擔心,南大會不會因為其已提出辭職而淡化處理。辭職和學術不端處理是兩碼事,如果提出辭職之后,學校就不啟動調查並做出處理,那當事人就算全身而退,離開南京大學后還可以到其他大學謀職,這豈非對學術不端的放任與縱容?

  南大公布的調查處理結果,回應了公眾的質疑,學校沒有因為當事人主動撤回論文,對其學術不端的處理也“一撤了之”,也沒有讓當事人如願“止損”,而是做出了將其調離教學科研崗位等7項處罰。如此處理對當事人的懲處是比較嚴重的,體現了對學術不端等師德問題高度重視的態度,值得肯定。

  從嚴肅規范處理學術不端出發,南京大學還可以進一步向全校師生、社會公眾公布詳細的調查內容。南大的通報提到,“經調查並經南大學術委員會、教師職業道德與紀律委員會研究,認定梁瑩存在學術道德等師德問題且情節嚴重”,那麼,做出認定的事實依據是什麼?究竟嚴重到什麼程度?這些信息不涉及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和國家機密,應當依法依規通過適當形式予以公開。

  對梁瑩的處罰,包括學術處理、教育處理和行政處理,涉及學術不端的應該按學術原則處理,涉及教育教學的問題應按教育原則進行處理,而涉及行政違規的應當按行政規定處理,因此,有必要交代梁瑩具體的違反學術規范、師德規定和行政規定的事實。這樣的處理能夠讓當事人心服口服,也是滿足師生和公眾知情權的需要,有利於師生和公眾根據事實,判斷對當事人的處罰是否恰當,並從中記取教訓。

  學術不端的處理要尊重學校的自主權,但是公眾也有權監督大學用好自主權。比如,按照通報做出的處罰,梁瑩將被調離教學科研崗位,她接下來是不是會轉到行政管理崗位,學校對此應有必要的交代,使這次對學術不端的處理更完備。

  此事應當促進大學深刻反思管理和評價中的“唯論文論”“唯職稱論”“唯帽子論”問題。一些年輕教師把所有精力用於快速炮制論文,想方設法發表論文獲得頭銜。不科學的教育和人才評價體系,是滋生學術不端問題的重要原因。必須破除“唯論文論”“唯職稱論”“唯帽子論”,努力推進學術研究去功利化,讓教育管理和評價體系回歸教育和學術本位。此事也應當教育所有的青年教師和學者,必須踏踏實實走好學術研究的每一步,避免因急功近利涉及學術不端,在學術研究道路上留下無法“撤銷”的污點。

(責編:楊曦、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