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業主與開發商斗智斗勇,監管部門哪去了

戎國強

2018年12月14日08:15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業主與開發商斗智斗勇,監管部門哪去了

  昨天的《錢江晚報》報道說,隨著年底交付季的到來,不少樓盤被發現有嚴重的質量問題。一些精裝修樓盤的隱蔽工程做得很糟糕,水管、電線、開槽,布線很不規范,十分凌亂。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問題是業主自己發現的!報道說,相關業主為了維權,與開發商斗智斗勇,用記者的話說,“文能做PPT、開公眾號,武能翻牆探工地”。一些業主為了搞懂建筑問題,自學成才,成了行家裡手,讓開發商都服氣。

  讀了這篇報道,冒出一串問號:建設項目不是有監理單位的嗎?相關工地的監理工程師在干什麼?政府部門不是設有各級工程質量監督站嗎?這些監督站如果盡到責任了,哪會有那麼多的工程質量問題?

  大家路過建筑工地大門時,稍稍留意,就能看到這個項目的監理單位是哪家。監理單位的作用,就是作為第三方實地監控建設過程中隨時可能發生的質量問題,以便及時制止、整改,不至於讓質量問題固化在已經完工的建筑實體中。按照規定,監理單位要有專人派駐工地的。

  監理單位是企業,是企業就要在市場上掙錢存活。監理單位掙的錢,是項目的建設成本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至少有一部分是要由購房業主來支付的。

  如果說監理單位是設在工地上的質量防線,那麼工程質量監督(檢驗)站,就是第二道防線,如果監理單位沒有盡到責任,代表政府職能部門對工程進行質量監督管理的質監站也應該起作用。

  如果算上施工單位自己的質量管理人員,一個建設項目就有三道質量防線。如果一個建設項目有多個質量問題發生且比較嚴重,就表明三道防線均告失守,這就逼得業主不得不披挂上陣了。

  早在1995年8月,《浙江省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就頒布實施了,2003年10月《杭州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出台,還有各種更具體的工程質量專項管理檢驗規定、細則等﹔與之配套的,《杭州市住宅工程質量分戶檢驗管理暫行規定》,編制了與其配套實施的《杭州市住宅工程質量分戶檢驗指引》和《住宅分戶檢驗監督實施細則》。為了使《辦法》能落到實處,市建委對杭州市范圍內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分層次、分工程項目,逐級健全了相應的質量監管機制。競技體育有一句術語叫“紙面實力”,工程質量監管的“紙面機制”不能說不完善,施工、監理、質監三家把關、層層設防,“紙面實力”不可謂不強,但就報道涉及的樓盤而言,終究止於“紙面”!

  一般情況下,發生了商品質量問題,消費者首先想到求助於政府監督部門。這些業主自己出馬與開發商斗智斗勇,表明他們對監管部門已經不抱希望。

  錢江晚報的一些老讀者會記得,2006年5月,杭州人和家園曾經曝出“毛竹片代替鋼筋”的丑聞,2009年,多個經濟適用房被發現有比較突出的質量問題,錢江晚報均有報道、評論,驚動了有關部門大駕來與有關記者溝通。現在看來,這些報道與溝通,還是沒有能夠有效粘合裂解的質量防線。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