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瘋狂的運砂車,失守的發展觀

魏英杰

2018年11月14日08:05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瘋狂的運砂車,失守的發展觀

  近日央視新聞的一則報道,讓人“大開眼界”:河南平頂山魯山縣日前發布通告,在全縣范圍內禁止開採河砂,然而就在河務管理局監察隊員的眼皮底下,非法採砂熱火朝天,運砂車進進出出,監察隊員卻始終稱沒有發現。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記者向河務管理局值班室打舉報電話,回頭卻接到了砂場老板的電話。

  在央視新聞的鏡頭裡,管理人員的裝糊涂,運砂車人員不小心說的大實話(河裡砂子多的是),以及不明來路人員尾隨採訪車的驚險一幕,大致勾勒出了一條非法採砂與權力相勾結的鏈條。否則的話,這裡頭的諸多謎團就難以解開。這也說明,當地非法採砂活動幾乎就是半公開的行為,連一層薄薄的遮羞布都懶得裝上了。

  事實上,當地非法採砂的“歷史”悠久,屢禁不止,也不止一次被媒體曝光和上級部門通報。據報道,早在兩年前,央視就報道過魯山縣非法挖砂的猖獗現象,中央環保督察組也通報過當地大量採砂企業破壞生態的狀況。今年10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再次點名批評當地虛假整改。媒體曝光遏制不住瘋狂的採砂活動,環保督察也沒能扭轉當地的生態亂象,這是為何?

  這說明,當地很可能把這當成了一項“保護性”產業。依托於這一灰色產業,又構成了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比如採砂場對當地有關部門人員的利益輸送,又比如非法採砂活動產生的“就業”與“生意”機會。監控畫面上看得到大量運砂車進進出出,值班記錄卻空白無一字,這不會是偶然的,而隻能是有意的“失憶”﹔運砂車躲著採訪車,車上人員對著記者支支吾吾,不說實話,這也不是偶然的,而隻能証明相關人員早就心知肚明。隻不過,在集體淪陷背后,付出代價的是當地的生態環境,而為這種短期利益埋單的是當地民眾。

  這種現象很多年前不少見。為了發展經濟,許多地方置環境保護於不顧,引進污染產業,包庇污染企業,還美其名曰“先污染后保護”。問題是,這種發展模式早就被証明是行不通的,“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欠下的環境破壞的債也是要還的。就說魯山縣的非法採砂吧,別說這項產業能貢獻多少經濟收入和就業崗位,要想恢復生態,投資金額就要將近2個億。這就意味著,非法採砂給某些人“創造”了財富,卻要公共財政掏錢來填補環境欠債。這筆賬劃不劃算,還用得著算嗎?

  從相關畫面看,魯山縣的沙河已經根本分不清哪裡是河流,哪裡是河岸。千瘡百孔的河道,就像是當地一團漿糊般的治理思維。魯山縣的非法採砂亂象,恰說明當地沒有正確把握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沒有真正樹立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這可能是比利益勾結、監管失守更要命的地方。

  可以預見,經過這次暗訪曝光,當地猖獗的非法採砂活動或許會收斂一些,有關人員也可能受到嚴厲處分,但如果不扭轉錯誤的發展理念,“風頭”一過,當地不顧生態環境保護的錯誤做法,仍將依然如故。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