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城鄉小超市不是假貨的避風港

淇 御

2018年10月23日09:57  來源:法制日報
 

王師傅在鎮上經營日用品超市已經4年了,鎮上購物的人流並不大,一年算下來淨收入3萬至5萬元。直至今年9月,這份生意的平靜被一紙訴狀打破——有公司起訴他銷售假冒的啄木鳥牌美工刀片,涉嫌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索賠2萬元。王師傅打聽發現,附近還有6家商店也因銷售日用品涉嫌侵權惹上了官司。為了應訴,王師傅先后加了3個“超市維權”的微信群,總共超過百人,都面臨著與王師傅相似的官司(10月22日《成都商報》)。

城鄉小超市資金實力弱、規模小,通常都是服務小范圍的居民,而且服務對象的消費能力普遍不高,價格便宜是其目標顧客的首要考慮因素,而是否屬於真貨並非這些顧客最在意的,這樣的需求也就倒逼城鄉小超市經營者要在降低進貨成本上下功夫。為了獲取價格優勢,這些經營者自然會熱衷於那些假冒或者山寨的商品,畢竟價廉。即便明知是假貨也願意購買,這種一個願賣一個願買的默契,也就讓城鄉小超市成了假貨的避風港。那些生產假貨的不法企業也就有了卸貨場,各種假貨便源源不斷地流入城鄉小超市。

隨著近些年有關部門對互聯網購物平台的打假力度日益加強,互聯網上售假的空間越來越小,而對於監管力量相對薄弱,與消費者已經形成默契的城鄉小超市則成了假貨銷售的主陣地。不少消費者認為真貨一定比假貨貴,如果完全禁絕假貨會影響自身的生活質量,但是長期購買假貨並不是明智之舉,而是短見,真貨在品質上有保障,如果出現質量問題可以要求生產者負法律責任,假貨則難以維權。商品的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城鄉小超市銷售的日用品其技術含量普遍不高,正牌商品的生產者也會千方百計地降低價格、提升質量爭取市場,否則很容易被同類商品替代,消費者大可不必擔心經濟壓力。

對於這些長期與世無爭、穩定經營的城鄉小超市經營者來說,突然降臨的官司讓其倍感壓力,也充滿了畏懼感。無論起訴者是被侵權的生產企業抑或打假團隊,無論起訴的目的是維權還是謀利,城鄉小超市經營者都沒有繼續銷售假貨的理由,必須切實尊重法律法規,順應全社會尊重知識產權的大趨勢,徹底擯棄依賴售假的經營方式,真正以訴訟為契機增強對商品的甄別能力,主動拒絕冒牌的低價商品。

城鄉小超市涉及群眾的基本生活,更是商業繁榮發展不可或缺的分支,尤其是鄉村小超市處於監管力量覆蓋的末梢,卻位於基層群眾的身邊,其銷售商品的質量直接關系基層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打破售假買假行為並非易事,打假團隊盯上城鄉小超市應該辯証地看待,相關部門既要積極予以指導幫扶,更要以此為契機改變他們的經營理念,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改變消費者知假買假的習慣,畢竟城鄉小超市不可能都是假貨的避風港。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