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馬蜂窩”被捅?怨別人不如反省自己

魏英杰

2018年10月23日09:29  來源:錢江晚報
 

主打用戶生產內容的旅游網站馬蜂窩,近日被人捅了馬蜂窩。10月20日,微信公眾號“小聲比比”發布了一篇題為《估值175億的旅游獨角獸,是一座僵尸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的文章,揭露馬蜂窩上的2100萬條“真實點評”中,有1800萬條都是從其他競爭對手網站抄襲來的。22日,馬蜂窩作出回應稱,自媒體文章失實,系有組織攻擊。

如果真如“小聲比比”所說,所謂用戶生產內容變成“水軍”生產內容,這不免讓人大失所望,也讓用戶高呼上當。許多人在網上查詢旅游目的地、訂酒店、外出聚餐,都會在APP上查看用戶留言點評,作為判斷依據。不少APP也會根據點評、打星情況進行排序,讓用戶有更多參照和選擇依據。但不妨想想,如果這些點評其實不是基於真實消費,而是商家雇佣“水軍”加上去的,甚至是機器搬運過來的虛假評論,那豈不等於上當受騙,被人帶到溝裡去了?

真實是點評類APP的生命,更是馬蜂窩的核心資產。馬蜂窩號稱估值上百億元,其中最重要的資產,就是用戶自行撰寫和發布的文章、點評等內容,在這基礎上不斷吸引用戶點擊並產生流量。如果按照那篇公號文章所說,這等於馬蜂窩的核心資產要大打折扣,其估值的含金量也隨著受到嚴重影響。建立在沙子上的城堡再宏偉壯觀,也很難避免一朝轟然倒下。從這個角度講,這篇公號文章的殺傷力非常巨大。

這大概也是馬蜂窩急於澄清事實的主要原因。然而,馬蜂窩的回應,卻給人感覺自己是被人痛下“黑”手了。當然,如果企業平白無故遭人誹謗、造謠,應支持其正面回應,直至訴諸法律手段。馬蜂窩上是否真有這麼大量的虛假點評,不妨等待更進一步的証據。實際上,馬蜂窩在回應對方失實的同時,並沒有否認自己的APP上存在虛假點評。也就是說,雙方的區別隻在於有多少虛假點評的問題。

公號這邊稱虛假點評佔總點評數的80%以上,而馬蜂窩卻隻承認這在整體數據量中僅佔比2.91%。若是如此,公號難逃(部分)失實、夸張的指責。但也要看到,公號是拿虛假點評與總點評數量對比,而馬蜂窩卻是拿虛假點評跟包括游記、攻略等在內的整體數據量對比,這相當於用更大一口鍋蓋住了另外一口小鍋。這種做法,卻也不無刻意為之、混淆事實的痕跡。

那麼就要進一步問:這些虛假點評,究竟是“用戶”自行發布,還是馬蜂窩主動“搬磚”?對於虛假點評,馬蜂窩事先知情嗎?要說不知情,明顯無法圓謊。畢竟馬蜂窩都說自己一直在打擊違規內容,又怎麼可能不知情。而如果知情的話,馬蜂窩又是否採取了必要應對措施,或者就是有意縱容?這可能才是問題的關鍵。虛假點評、惡意點評,也許多數APP都存在,但企業如何對待,卻有很大不同。如果是網站縱容這麼做,乃至於主動這麼做,這就是一種作惡。

所以,馬蜂窩在正面回應虛假點評風波的同時,更要從內部找問題,從自身開始反思,究竟企業的價值觀是否存在偏差,對待用戶的宗旨是否存在扭曲,今后該如何完善企業運作規范,否則,哪怕今天僥幸逃過指責,下一次還是會再次趴下。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