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監察報:喇叭變“啞巴”,有“病”就得治

趙海碧

2018年10月15日08:3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喇叭變“啞巴”,有“病”就得治

  “村委會這兒一共安了幾個喇叭?”

  “8個。”

  “都是哪些部門給安的?”

  “我也說不清,都是上面來人說安就安了。”

  這是《半月談》記者近期在西部一個貧困山區和一位村黨支部書記的對話。據稱,從2016年開始,這個村委會陸續安裝了8個喇叭,這些喇叭平時用處並不大。為了省電,平時隻能把喇叭關了,上面來檢查再打開。《半月談》記者隨后聯系到其中一組喇叭的歸屬部門,了解到8個喇叭分屬廣電、氣象、防汛、水文四個部門,每個部門都要在村裡裝上一組2個,於是村委會就挂起了8個喇叭。

  “裝一組喇叭要花費2000元左右”“要通知事情,有一兩個就行了,也不知道為啥安這麼多”“這麼裝確實浪費”……不同部門不分青紅皂白,在同一個村委會裝8個大喇叭,導致大多數喇叭用不上、成了“啞巴”。之所以出現這種費力不討好、群眾不買賬的怪現狀,正如《半月談》相關報道中所言,“這些錯配和浪費根源就在於唯上不唯實的‘拍腦袋’決策”。

  類似脫離實際的浪費現象,並不罕見。勞心費神布置的農村書屋成“迎檢書屋”,要麼無人借閱,書籍活脫脫變成了“道具書”﹔要麼常年“鐵將軍把門”,有檢查才開,無檢查則關。文化舞台成了“擺設道場”,有的上級單位花費巨資在人煙稀少的村組搭建文化舞台,一年用不了幾次成了擺設。路邊綠化毫無規劃,大樹下栽小樹、小樹下栽花草,密密麻麻,死了一茬換一茬……

  無論是成了“啞巴”的喇叭,還是其他形形色色的浪費資源現象,都折射出一些地方、部門仍存在布置工作官僚主義、落實工作形式主義、檢查工作教條主義等不良風氣。不接地氣,不了解基層現狀,不知道群眾需求,往往就會干出畫蛇添足、烏鴉配鳳凰、驢唇不對馬嘴等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來。這也暴露了某些黨員干部身上根深蒂固的“庸懶散浮拖”——下去調研嫌累,還是閉門造車最省心,下“繡花功夫”條分縷析麻煩死了不如干脆“一刀切”,奉行“不管有效無效,隻要工作做到”。

  不顧實際情況、不經科學論証,違反規定程序亂決策、亂拍板、亂作為,大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交差工程”,是“病”,得治!(趙海碧)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