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的遐思中品味家國情思

2018年09月24日07:32  來源:中國江蘇網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因為這個日子飽含親人團聚的其樂融融,同時也懷揣遠隔千裡的離愁別緒,所以從古到今人們仍然對它鐘情有加。那圓了又缺,缺了又圓的白玉盤,伴著美味佳肴,讓人心曠神怡,於是舉杯邀月慶團聚﹔那陰了又晴,晴了又陰的中秋月,伴著感傷愁情,讓人心潮起伏,於是韶華飛逝傷別離。文人墨客的心情爽與不爽,都喜歡在這樣一個日子裡表達,於是乎胸臆便化作一句句詩行,成為了詩和遠方,永遠流傳。沐浴在中秋月色如水的美好光景中,中秋到底是什麼樣的味道,相信它的團圓、孝悌以及舉國上下的家國情懷才是中秋亙古不變的主題。

沐浴中秋月明,品味團圓之意。中秋節的別名太多,不勝枚舉,但“團圓節”更通俗,讓人們接受。究其原因不僅因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而是在古代中秋夜舉行祭月的儀式上,香案上擺放的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竟大都與“圓”有關,圓圓的果實更富有團圓的寓意。現在,連當年的小木桌都變成了大圓桌,一家人圍繞左右,縱享團聚的美好時光。君不見那熙攘的人群,千山萬水阻擋不了思念的腳步,辛苦輾轉為的是一個共同目的:坐在圓桌邊享受團圓的溫馨。“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時回”,“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沐浴親情融融,品味孝悌之美。中秋節作為團圓節,在團聚的節日裡,不能不談孝悌。影響深遠的《弟子規》,它的開篇語“首孝弟(同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翻譯出來的大意就是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接下來才是知識等。試想,一個人,假如對含辛茹苦撫養自己長大的父母尚且不去關愛,他又如何能去愛他人和愛社會呢?因此,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中秋節少不了與親友的相聚,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用實際行動關愛最親近的人,關愛身邊的人,或者關愛素不相識的人,才會讓今年的這個中秋更和諧,更有人情味。

沐浴家國情懷,品味幸福之醇。中秋節的團圓時光,又一次喚醒了炎黃子孫的鄉愁,“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情懷的血脈根植了億萬人的心房:家業興旺,國泰民安,民族振興,巨龍騰飛,國人有夢。特別是黨的十九大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巨擘藍圖,中華民族雄糾糾、氣昂昂地開啟新時代,邁向了新征程。“陰晴圓周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生逢這偉大的復興時代,我們這一代人是何等的幸運和幸福,沒有任何理由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匯聚洪荒之力,就讓我們在一輪中秋明月的輝映下,邀請明月作証,祝福家鄉,祝福親朋,祝福自己,祝福祖國,同祝人共圓、祖國好!

(責編:馮人綦、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