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牆內看花)

海外版:迎我們的節日  守我們的民俗

薛晉文
2018年09月17日04: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中秋節既蘊含著豐收和喜慶的吉祥內涵,又承載著人圓、月圓、萬事圓的美好祝福。以中秋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慶民俗,是祖先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收獲的寶貴傳統文化。它具有恆久的認同感和感染力,也具有約定俗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為華夏民族最為默契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一。隨著各地對節日文化內涵的挖掘,對節慶內容和形式的創造性轉化以及節日文化凝聚力的日益加強,我們對傳統文化傳承轉換的思考也更為深入。

  傳統文化恰似一渠源頭活水,“守正”則為一江春水向東流保駕護航。從常識看,文化的發展不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是植根於民族根脈之上的綿延不絕,否則文化發展就失去了基本的來龍去脈。我們既要拋棄對於傳統文化的自卑心理,認為傳統文化遠不如西方文化,過度崇洋媚外的心態不可取﹔又要放逐對傳統文化的自大心理,認為民族文化無所不包和無所不能。一句話,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的心理都是錯誤的。近年來我們對中秋節日文化的弘揚就是守正傳承的典型案例。優秀傳統文化對於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於中華兒女的言行舉止、情感態度具有奠基性的塑造力量。這些優質傳統文化資源在維系社會秩序的健康發展,促進國民心智的完善和自足,弘揚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治愈科技文明帶來的后遺症,建構人類充滿詩意的精神家園,緩解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彌合社會轉型期的階層裂痕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無可比擬的優勢。

  沒有創新發展,傳統文化就沒有未來,創新是傳統文化發展的生命動力。通俗而言,創新是一項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絕的系統工程。創新的先決條件是繼承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這就需要慢工出細活的深思熟慮,需要如琢如磨的靈感和頓悟,需要以現代科技手段激活傳統文化資源。就此而言,我們借助現代手段和現代思維,對中秋、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文化的精細挖掘以及保護和傳承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創新要有我們自己的靈魂,文化成果的創新在起點處可以借鑒西方的創作經驗,可以化用歐美的呈現方式,但是在落點處,一定要傳播我們的故事內核,反映民族的實踐斗爭經驗,彰顯傳統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倘若撇開中國故事、放棄民族審美理想,完全照搬西方的社會生活和表現形式,這樣的成果難以穿越時空而永垂不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傳統節日文化曾引發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詠懷慨嘆,也極大地激發了中華子民的愛國主義熱情。於今而言,這一切都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軟實力,也是國家未來發展綜合實力的決定性因素。

(責編:袁勃、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