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家長群不能異化為“負擔群”

子 長

2018年09月11日08:33  來源:南方日報
 

從QQ到微信,一代又一代網絡即時通信應用的誕生,在極大方便人際交流的同時,往往也不可避免地伴隨著一些異化。比如,在第34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北京一所中學的班主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吐槽”,本來用於方便家長和學校溝通的渠道,變成了老師的隱形負擔:“自從進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長會”“總有點不完的未讀信息”“覺得自己最近得了‘手機恐懼症’”。

如果我們對家長群做一個全面的審視,就會發現這位班主任所感受到的壓力,只是家長群異化的一個側面。倘若換到家長的視角,同樣壓力也不小。很多人一定還記得去年媒體報道的上海一小學家長在微信群晒履歷競選家委會事件吧。試想,面對群裡不斷彈出的“研究生畢業於哈佛,現工作於摩根斯坦利”“目前在知名外企做HRD”“PhD后在央行外管局工作”的“履歷轟炸”,那些“普普通通”的家長們十有八九也會“壓力山大”。此外,還有媒體報道提到,有老師經常在家長群指名道姓地對學生進行批評或表揚,也讓一些家長“很受傷”。這些都說明,用好家長群,最大限度地避免家長群異化,實際上是群裡每一方參與者的共同責任。

避免家長群的異化,最重要的是要訂立明確的規則,通過“約法三章”確保交流內容范圍“點到即止”。看看那位北京中學班主任所列舉的家長群困擾,有些並不難解決。比如,針對有些家長群變成了“聊天群”或是“廣告群”,班主任或者校方完全可以在建群之初就明確要求,群內不得發廣告、紅包、投票這些與班級事務無關的信息﹔對班級活動通告發出后容易出現的“‘收到’轟炸”,發布者可以結合發布內容的性質,提前告知家長們是否需要明確回復。事實上,近年來已經有很多幼兒園、中小學針對家長群出現的異化現象制定了“群規”,這些規定不但要求家長們少發無用信息,遇到個別問題時盡量私下與老師溝通,而且也明確老師們合理使用微信群,避免給部分家長造成無形壓力,受到了兩方歡迎。

家長群的“點到即止”還包括對群的定位上。歸根到底,它只是老師與家長之間更為便利的一個交流渠道,而不是全部。一則,這種即時通信平台上呈現出來的文字交流,有時候未必能准確傳達雙方的語氣、姿態,遇到一些特殊情況難免會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反倒容易出現誤解﹔二則,家長群雖然是虛擬的,但“圍觀”效應是客觀存在的,涉及個別學生的表現和思想狀況等內容,一旦在群裡溝通,就由個體層面擴大到了公共層面,很容易讓當事人尷尬或者產生額外的壓力。不少報道都提到,一些老師在群裡@某位家長,原本是善意提醒其孩子的成績變化,結果卻變成了“示眾”,最后引發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關系緊張。至於家長,要想關注孩子的學習和表現,不是光靠群裡的幾段視頻或者線上與老師的聊天就夠了,還需要加強與孩子、老師的面對面交流。

有人說,家長群雖小,但也是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不過,在我看來,家長群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種種異化現象,關鍵是其中存在著基於每個孩子前途和未來形成的學校和家長關系。對此,直接的解決辦法是建立群規,申明交流的明規則﹔根本則在於盡可能厘清各自的角色和權責邊界,構建相互信任、互為補充的良性家校關系。如此,家長們既不必過於焦慮或是“玻璃心”,老師們也不會飽受“每天都是家長會”之苦,從而使雙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學生教育上,而不是拼了命地在群裡“扮戲精”。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