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中國教育如何助力非洲提升“造血”功能

王輝耀

2018年09月02日08:2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中國教育如何助力非洲提升“造血”功能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舉辦在即,關注非洲的人不會忽略的一個事實是,非洲人口正在持續快速增長,且人口結構年輕,這將為這個大陸帶來巨大的人力資源紅利。聯合國最新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預計,到2050年,非洲人口數量將至少是現在的兩倍,達到25億多人,佔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未來20年,非洲10歲至24歲的人口佔比將超過30%,這不僅意味著一個充足的勞動力市場,也意味著一個龐大的潛在消費市場。

  不過,非洲目前的現狀是,全世界文盲率最高的10個國家中,有9個是非洲國家。非洲青年人口的失業率高達60%,許多非洲當地人隻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難以勝任技術、管理等更復雜的工作,這些從根本上制約了非洲的自主發展。

  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有很多,落后的教育首當其沖。數據顯示,目前非洲有3400萬兒童在基礎教育階段失學,即使是上學的孩子,也沒有充足的師資和良好的設施來保証教育質量。基礎教育的落后,進一步導致了非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落后。此外,由於非洲發展環境所限,非洲培養的為數不多的本土高層次人才大量外流,讓非洲的人力資本狀況雪上加霜。聯合國一份報告顯示,受過大學教育的非洲人中有九分之一(約290萬人)移居歐洲、北美等地區。

  中國和非洲在教育領域可以有很好的互利合作。一方面,非洲對教育有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國在教育領域取得了很多成就和經驗,快速實現了從一個人口大國成長為一個人力資源大國的目標。特別是在掃盲教育、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數理知識傳授等基礎教育領域,中國積累了許多可供發展中國家借鑒的經驗和方法。

  近些年來,我國教育行業發展迅速,一批有實力的教育集團成長起來。2017年出台了《民辦教育促進法》,進一步激發了民營教育企業的活力和資本市場投資教育的熱情。目前在港股和美股上市的中國教育企業累計超過30家,包括兩家市值超千億的龍頭企業。但是,在推動教育“走出去”問題上,中國與歐美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

  對中國而言,加強與非洲在教育上的合作有諸多助益。一方面,非洲人口素質的提高有助於中國在非企業“就地取材”,降低人力資源成本,並推動中非在投資、貿易、產能、科技等更多領域開展更深層次合作。另一方面,相較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教育合作有更強的人文屬性,有助於中非民心相通,有助於中非文明交流互鑒,是一項利長遠的戰略舉措。

  當然,盡管中非直接教育合作的潛力和條件都具備,我們也要注意合作的方式。要結合中方優勢同非洲自身稟賦來推動合作,助力非洲形成自主“造血”能力。

  首先,中非要加強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合作,提高非洲人口的基本素質。如果沒有扎實、廣泛的基礎教育,教育發展的根基就不會牢固。2000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論壇”上達成的《達喀爾綱領》多次強調,要大幅度增加對基礎教育的投資,但遺憾的是,十多年來國際社會對非洲的基礎教育援助總額是下降的。未來,中國可以加強對非基礎教育投入,鼓勵中國企業在非洲開設國際學校,介紹中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開設中等師范專業學校、快速培養中小學教師上的經驗,並根據非洲需要引入中國課程體系。

  其次,中非要針對非洲實際發展需求,突出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合作,幫助非洲培養更多加工制造業亟須的產業人才。要鼓勵中國優秀的技工學校、職業高中走出去,針對目前非洲急需的技術專業設置課程,也要鼓勵在非中國企業向當地員工開放更多技術含量較高的設備操作、實驗、測量、維修乃至管理等崗位,並設立大學生實習基地。在崗位培訓上要發揚中國員工“傳幫帶”的傳統,在技術傳授中加深中非員工之間的了解和認同。

  再次,加強中國高校、企業與非洲國家在高等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合作,將非洲納入全球科技創新鏈,吸引非洲外流科研人才回歸。非洲人口佔世界的15%,GDP佔5%,研究總支出隻佔1.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足10%。未來,中國可以與非洲共建高等院校,合作開展科學研究,並向在歐美國家的非洲外流科研人才開放。進而可以讓中國企業參與進來,推動科研成果的產業化。

  中國人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南非國父曼德拉也曾說“教育是改變世界最有力的武器”。推動中國教育“走出去”,幫助非洲挖掘人力資本富礦,將從根本上提升非洲的“造血”能力,這應當擺在今后中非合作的優先位置。

 (作者為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責編:朱江、曹昆)